靈葉千芽蔚山川
更新于:2025-04-07 07:46:03

本文轉自:廣元日報

靈葉千芽蔚山川

——馬邊以茶富農見聞

□侯存豐 廣元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何開紅 劉乾輝 文/圖

陽春三月,萬物在蟄伏中甦醒而萌動。

馬邊河波連波推搡著奔向岷江,山頭一個連著一個似萬馬奔騰,雲霧漫漫輕吻著村莊。這樣的仙境,註定是茶的故鄉。

“獨芽,80元一斤,我3月中旬就開始‘掐尖’了。”民主鎮小谷溪村白果坪二組的曲別拉機,家裡的10多畝茶園進入了盛產期。

勞動鎮福來村的茶葉也在春風春雨中長出了翠綠的雀舌。“家裡人摘茶葉,我還收購村民的葉子。”六組的劉建浦發茶財,不僅種茶,還收購茶葉,更是辦起了茶葉加工廠。

近年來,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堅持“三產並舉、三產共興、三產融合”的發展思路,全縣建成生態茶園23萬畝,人均擁有一畝茶。

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茶葉已成為馬邊彝漢群眾的“綠色銀行”。

一片葉子讓山村蛻變

一個地方選擇什麼樣的產業、發展什麼樣的產業,由當地的歷史、自然條件說了算。

馬邊歷史悠久。據《馬邊廳志略》記載:“馬邊為禹貢梁州之域,古僰侯國,蠻僚所居,商周及秦,散居山箐,各相統屬。”馬邊茶的歷史,同樣久遠,超過2000年。劉邦建立西漢時,馬邊就是長江中上游的茶區之一;宋代《太平寰宇記》雲:“彝人帶攜瓢攀登樹上採茶”,馬邊有了野生茶採摘記錄;明代中葉,馬邊開始人工種茶;清代,馬邊茶葉進入宮廷,成為貢茶。

馬邊的氣溫、海拔高度、濕度、日照等條件,孕育出“芽肥葉厚勻成朵,湯清色綠回味甘,香高持久耐沖泡”的佳茗。

馬邊抓住歷史機遇、自然稟賦,傾力打造茶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全縣建成生態茶園23萬畝,分佈在14個鄉鎮,千畝以上茶葉村50餘個,栽種的主要品種有“馬邊綠1號”“福鼎大白”“名山131”等。

雖然今年鮮葉的收購價低於去年,採摘10天來,曲別拉機賣鮮葉收入還是超過了5000元。“我老公還要收購村民的鮮葉,賣給茶葉加工廠。”令曲別拉機高興的是,她愛人當起了茶葉經紀人,不但自己有了好收入,也確保了村民的好茶葉能賣個好價錢。

如何提高茶葉附加值?

馬邊大力發展茶葉企業,目前馬邊有茶葉加工主體120余家,“馬邊茶”加工龍頭茶企5家,這些茶企引領馬邊茶向清潔化、標準化、智慧化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馬邊塑造茶葉品牌,“馬邊綠茶”斬獲區域證明商標、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等桂冠,2024年區域公共品牌價值達28.42億元。

品牌響了,受益的當然是老百姓。“去年涉茶就業4.98萬人次,農民人均鮮葉收入5000余元。”採訪中,馬邊彝族自治縣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陳柯江自豪地說。

有了經濟收入,村民的日子就越過越紅火。曲別拉機說自己文化不高,很遺憾,她15歲的老大在民主鎮讀初中,一定讓子女好好讀書。

一片茶葉讓曲別拉機的眼光越過了峰連峰的大山,看到了山外的世界。

一片葉子見證幫扶情

馬邊的春山圖,幫扶是畫中的點睛之筆。

山下小河歡騰,樹上鳥兒嘰嘰喳喳,山間雲霧繚繞,天空陽光明媚,老百姓怡然自得的採摘茶葉,行走在3月的勞動鎮福來村,恰似人在畫中游。描繪山村田園圖,一定少不了幫扶。

在樂山市委辦公室、市經濟和資訊化局、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等單位的大力支援下,緊緊圍繞托底性幫扶工作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完成卡莎莎旅遊專案二期建設和“雲上福來”AAAA級景區創建,協助承辦馬邊小涼山採茶節……談起幫扶單位的盡職盡責,勞動鎮鎮長甘閔連連說“感謝”。

得到幫扶的可不僅僅是勞動鎮,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民主鎮小谷溪村的幫扶也是鼎力相助。

漂亮的村小建起來了、55公里的通村通組入戶路讓村民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移風易俗讓村民養成了好習慣……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小谷溪村第一書記穆文傑說起幫扶工作如數家珍。

鄉村要振興,必須振興產業。穆文傑說,駐村工作隊把發展茶產業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是擴面,目前全村種植老川茶3000余畝。其次是投入580余萬元,建立茶葉加工廠,建好后移交給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時,以每斤高於市場價一元的價格收購村民的鮮葉,加工成干茶利潤用於村民年底分紅。

福來村的茶山引起了中旅集團的關注,中旅集團積極履行社會職責,與馬邊共同出資6000萬元,打造卡莎莎鄉村度假區(卡莎莎彝語意為“謝謝您”),以民宿助力福來村吃上“旅遊飯”。馬邊福來中旅投資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建華說,目標定位就是為城市中產家庭和高資客群,打造一個回歸田園、體驗原鄉生活的小院,打造一個在馬邊回味鄉愁的“遠方的家”。通過打造卡莎莎這個樣板,吸引中高端客群到馬邊來旅遊度假,增強其他社會資本和當地村民發展馬邊旅遊的信心,以點帶面、以點串線,帶動片區和環線旅遊發展,讓當地村民享受到旅遊發展更多的紅利。

眾人拾柴火焰高。今天的馬邊,在社會各界的幫扶下,茶葉之路越走越寬,村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

一片葉子走上融合路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千年前蘇轼的灑脫與超然,在今天的福來村依然可以實現。

從成都出發,3小時車程,就可到達“世外桃源”馬邊勞動鎮福來村卡莎莎鄉村度假區。

層層山巒,層層茶山。一杯明前茶,茶霧嫋嫋,茶香四溢。因為茶,給自然環境良好的福來村錦上添花,福來村藉機走上融合發展之路。

“樹屋、獨棟小院、懸崖雲海樹屋,可以270度享受山林和雲海風光。”黃建華說,不僅住得好,活動也很豐富,如後山徒步、泡湯、做竹筒飯、體驗彝族服飾。

枕著山風,在鳥兒的歡叫聲中自然醒來,武漢遊客尹靜對卡莎莎讚不絕口:“民宿管家很貼心,服務很周到,有求必應。很幽靜,遠離城市的喧囂,可以靜下來和家人一起體驗採茶、挖野菜的樂趣。”

遊客玩爽了,村民的收入也芝麻開花節節高。民宿管家龔正旭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我在卡莎莎上班一年有4萬元收入,家裡種了15畝茶,茶葉一年能賣6萬元,丈夫和女兒常年在身邊,兒子讀大學,一家人過得很滿足。”

山谷間一片小小的茶葉,讓小谷溪村的發展也呈融合之勢。

山東的一家啤酒企業對小谷溪村的茶葉情有獨鍾,數次考察後決定開發茶啤。在小谷溪村村史館,記者品嘗了茶啤,那味道瞬間抓住了味蕾。樂山遊客易碩在啜飲茶啤后給出的評價很有見地:“這酒是青島啤酒的工藝,茶的清香加上醇厚的麥芽香,很是爽口。”

如同福來村,小谷溪村也建起了民宿,村民在民宿的經營中獲得了收益。

民宿管家吉布幹門告訴記者:“在溪地阿蘭若上班,一年收入3萬元。”吉布幹門增收的管道有很多,家裡設立村級快遞驛站,每年收入18000元。丈夫在村委會擔任村文書,夫妻在村裡還有務工收入。3個孩子就讀小谷溪小學,一家人過得很幸福。

如今,茶葉已是馬邊的主導產業之一。下一步,馬邊將建優基地、做大加工、夯實主體固本培元以練好“內功”,深化區域品牌打造、強化企業品牌培育、加大品牌推廣力度充電賦能以強化“外功”,做好技術指導、做好要素保障、做好項目支撐補鈣壯骨以優化“後勤”,認真落實《馬邊彝族自治縣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將茶產業打造成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

春天裡的一片葉子,早已蝶變成“精行儉德”之茶道。正是杯中“騰波鼓浪”,讓馬邊的鄉村振興之路走得鏗鏘有力。

家最好的狀態
家最好的狀態
2025-03-25 23:48:51
科技賦能 育苗增收
科技賦能 育苗增收
2025-03-26 00:18:11
家庭農場蔬果香
家庭農場蔬果香
2025-03-26 00:20:06
春耕進行時
春耕進行時
2025-03-26 00:44:27
忙碌在希望的田野上
忙碌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5-03-26 01:57:04
小草莓有大“甜頭”
小草莓有大“甜頭”
2025-03-26 02:14:16
生態養羊效益好
生態養羊效益好
2025-03-26 02:14:40
北源蘆筍喜迎豐收
北源蘆筍喜迎豐收
2025-03-26 03: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