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屬於易胖體質,只要吃一點東西都很容易肥。”“那些易瘦體質的人真好,每天狂吃東西也不會胖。”減肥是女生們的永恆話題,其中“易胖體質”、“易瘦體質”這兩個詞也是大家常提及的。到底醫學中是否存在這兩種說法?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劉仕群教授表示,生活中確實存在這種現象,但在醫學中對於易胖體質並沒有明確的概念。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 劉仕群
“易胖體質”難減肥? 或是遺傳影響
都是吃同樣的食物,做同樣的運動,為什麼結果會如此不同?劉仕群教授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這與遺傳因素有較大關係。由於人每天攝入食物后,都會通過體內的代謝功能把食物代謝后排出體外。但不同的人,遺傳基因各不相同,代謝功能也有所不同。
劉仕群教授表示,代謝功能較好的人能較快把食物代謝掉,使人體每天的攝入量小於消耗量。反之,代謝功能較差的個體無法將食物完全代謝,剩餘的部分將會留在體內,久而久之,就會堆積成脂肪,形成肥胖。因此,有不少“易胖體質”的人認為,不管自己怎麼努力,也會受遺傳基因的影響,無法成功,從而放棄減肥。劉仕群教授表示,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只要運動正確的減肥方法,同樣能成功減肥。
減肥方法:晚餐時間盡量禁止主食攝入
“成功減肥的基本就是調整飲食結構,減少主食、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劉仕群教授表示,中國人常說,人是鐵,飯是鋼。因此,很多人早午晚三餐都離不開米飯。但米飯中含有較多澱粉和多糖,而它們能夠在體內分解成大量單糖,從而刺激胰島素分泌,促使體內的蛋白質合成脂肪;胰島素分泌越多,合成的脂肪數量也隨之增多,從而形成肥胖。
“因此,正常人的主食量應控制在50-55%左右,而肥胖人群約佔40%。此外,晚餐應盡量不吃主食。”劉仕群教授表示,由於晚間大部分時間人們處於睡眠狀態,嚴重缺乏運動,消耗大大降低,若夜間攝入過量主食,會加速脂肪合成,更容易形成肥胖。因此,主食應盡量分配在早餐以及午餐時間攝入,而早餐與午餐的主食攝入比例可按個人習慣,無需硬性規定。除了每頓的主食比例有規定外,肉類、蔬菜、米飯三者的比例也應有所講究。
劉仕群教授告訴家庭醫生在線編輯,早餐可選擇一片麵包或一隻雞蛋,再加上一杯牛奶,以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持人體所需。午餐時間可選擇1-2兩肉和半斤蔬菜,再配上1-2兩米飯。晚餐時間可不攝入米飯,用適量的青菜、沙拉、水果等替代。劉仕群教授表示,由於米飯屬於人體的主食,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因此,米飯的量可根據工作強度做適度改變。例如,體力勞動者每天消耗較多,米飯也可適量增加。這樣既能達到減肥目的,又能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除了基礎的飲食改變外,還需要適度的運動相配合。
減肥方法:減肥運動方式應個體化
對於身形肥胖的人而言,他們動幾下就容易大汗淋漓,上氣不接下氣,感覺很辛苦,因此,大部分肥胖人群對運動都抱有抗拒心理。結果,越胖的人越不想動,越不動就越胖,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劉仕群教授強效,運動方式個體化——根據不同類型的肥胖者,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運動非常重要。
例如,對於部分老年的肥胖者,可能同時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應選擇較溫和的運動,避免跑步、籃球等過於激烈的運動方式。對於大部分年輕的肥胖者而言,應保持每周150分鐘的室外有氧運動為佳。劉仕群教授表示,肥胖者可進行慢跑、游泳、快走、騎自行車等,運動同時呼吸更多室外的新鮮空氣,加速體內的新陳代謝,從而增強減肥效果。
專家簡介
劉仕群
副主任醫師,副教授,廣東省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委員,南方醫院內分泌代謝科肥胖亞專科負責人。1988年畢業於第一軍醫大學臨床醫學系,先後獲醫學學士、醫學碩士學位,任現職15年。
從事內分泌代謝病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20餘年,在內分泌代謝疾病的診治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糖尿病、甲狀腺疾病、痛風、骨質疏鬆症常見疾病的診治有獨到見解。
專家出診時間:週一下午,週二、週四上午
本文僅為健康科普,不構成用藥或醫療指南,建議出現健康問題請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