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品管理時,犯錯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正是這些錯誤鋪就了通往成功的道路。本文通過分析常見的產品錯誤,並深入探討了如何避免認知錯誤,提供了寶貴的指導和啟示。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在失敗中找尋成長的鑰匙,從而推動個人和企業的發展。
別擔心你會犯錯,Just goahead.
我在 B 站收藏過一個視頻,那是馬雲早些年在韓國電視訪談時的演講——馬雲給年輕人的人生建議丨“為自己奮鬥”(Life Advice for Young People 丨” Work for Myself ”丨 Jack Ma)。
這個視頻鏡同學反覆看了很多遍,正所謂“經典值得反覆品味”,說心裡話,馬教父在這裡面提到的很多觀點和認知,即使放到現在也非常有啟發。
比如 :
( 錢是追逐人的,而人應該追逐夢想,夢想應該追逐行動和能力,而後你才會成功,財富才會來 )
再比如:
( 多犯錯誤,跌倒了就再爬起來,享受並珍惜犯錯的過程 )
上周,鏡同學在推進產品團隊的組織升級,盤點各個同學近半年來的產品成果,並和團隊同學分別做了一對一溝通,深度復盤了大家過去犯過的眾多產品錯誤,可謂把針扎到了實處。
於是,我得出一個結論:要努力避免眼鏡蛇效應。
所謂的眼鏡蛇效應是怎麼回事?
在英屬印度時代,流傳這樣一個故事:英國人覺得德里城附近的眼鏡蛇太多了,但英國人又不想自己抓蛇,於是他們決定使用一些金錢作為獎勵,讓印度人去抓蛇。
只要印度人把眼鏡蛇的屍體拿給英國人,就可以拿到賞金。
一開始,德里城的蛇確實變少了。
但很快印度人就發現,拿到賞金的最好的方法不是去野外抓蛇,而是自己養蛇,然後定期去找英國人兌換賞金。
英國人發現印度人手裡眼鏡蛇的屍體買不完、根本買不完,於是就叫停了這個政策。
那些家裡養了一堆蛇的印度人一看這些蛇現在也沒用了,就把它們都放了。於是德里城裡的蛇比英國人出手治理之前變得更多了。
後來一位經濟學家在著作中引用了這個故事,並把這種效應命名為眼鏡蛇效應:為了解決某個問題而採取了一些措施,但反而使得問題變得更加嚴重了。
簡單點說:源於認知錯誤,導致問題從未被正確定義,因此更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而咱們也反覆說過很多次:產品同學的價值和成長,本質上都是由問題來驅動的,犯錯並不可怕,關鍵是要避免犯認知錯誤,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問題解決,實現個人和公司的價值創造。
因此,本文鏡同學會先分享一些產品常見的錯誤,最後重點討論下“認知錯誤”的典型特徵,因為這對於咱們產品同學極為重要。
希望對你有產品啟發和參考。
一、調整心態,抓住“試錯”紅利
首先,一個好的組織,應該允許年輕人犯錯。
從根本上來說,企業的發展本就是靠人才來驅動的,華為任正非老爺子曾說過,“將軍都是用錢堆出來的,是通過持續作戰、不斷試錯積累出來的。”
同時,對於每個產品同學來說,也都應該珍惜試錯機會,當下各行各業的市場競爭都無比激烈,事實上,在越來越精細化管理的大背景下,企業習慣對錯誤做本能處罰。
我曾做過調研,產品被扣績效的類目繁多,如,調研不到位、流程有錯誤、原型不規範、設計有偏差、上線有延期、驗收不全面,甚至運營效果不達預期等。
事實上,在很多公司內,產品經理都被定義為業務綜合管家:
幾乎每個環節的問題都能牽扯到產品,再加上如果公司組織管理“規範”(僵化)、產品領導權威不夠(軟弱),則很容易導致下屬被各種“名正言順”的罰款。
同時,也有很多團隊在產品創新的對外表現上極具包容,尤其是在 0-1 新業務推進上秉持“開放、鼓勵”的姿態,允許團隊試錯,也給產品同學犯錯、修正的機會,這實屬難得。
其實,鏡同學在很多次面試輔導時,都會遇到有同學在多家公司之間選擇糾結的難題,這時,我的一個主要觀察視角就是團隊在試錯這個問題上的姿態,是鼓勵、開放,還是一板一眼地擰螺絲釘。
因為根據鏡同學的成長經驗,我太知道,只有跌倒、爬起、結疤的反覆摔打,才能成就一個好的產品經理,而不打仗怎麼能鍛煉出好將軍呢?
從這個角度來看,鏡同學認為:尤其對年輕人來說,“允許試錯”是為數不多的職場紅利。
顯然,這個紅利極具偶然性,所以才更值得咱們珍惜。
說實話,我評判很多產品同學是否有培養的潛力,其中一個主要方法就是看他們對試錯的認知和理解,以及犯錯後的姿態。
如,對於新市場的調研與設計:有些同學很珍惜,認為這個試錯是個人成長難得的好機會;而有些同學則會抱怨條件不成熟:啥都沒有就讓我幹,這不是明擺讓我犯錯嗎?
我想說的,還是馬雲這個視頻中講的原話:如果條件都具備了,還有你我什麼事?年輕人要珍惜犯錯的機會,少些抱怨,多些執行力。
二、這些錯,不算錯
上周我在和團隊同學一對一溝通時,也有同學直言,怕被貼上不專業的標籤,所以怕犯錯,甚至不敢創新。
在我看來,這大可不必。
因為,有很多產品錯誤你一定會犯,這是產品成長的代價,有些錯誤你也不必擔心,反而是面對錯誤的改正態度更重要。
舉個典型例子:
上周我在參加原型評審時,發現有兩三個同學都存在設計不規範。
比如,在頁面原型上,同一個字段命名存在前後就不一致,彈窗裡叫做“客戶名稱”,詳情里又叫做“客戶姓名”。
再如,搜索框裡的提示文字寫的不全,沒有明確寫出支援模糊搜索,PRD 文檔里也沒體現,全靠技術評審時現場講,難以追溯。
還有,流程設計時泳道定義不合理;需求調研時問卷設計的像高考試卷一樣,題目描述極度複雜;競品分析時選錯了物件等等。
錯誤不重要,習慣很重要,
這些錯誤我也都當場指出了,比如上面的原型設計,如果 UI 和前端嚴格按照你的原型設計,等上線驗收時被運營等同學指出,歸根到底責任一定在我們產品,因為你原型就是這樣設計的。
在我看來,這些錯誤都是正常的,很多人都會犯,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只不過用心同學不會重複犯同樣錯誤而已。
但是,這些錯誤根本不用擔心,與其花精力自責,還不如寫個“錯題本”,積極改正永遠是面對錯誤的唯一解。
三、這個錯,不能犯
你的表達,往往是你認知水平的參考尺。
在我當場對這些同學提出“批評”后,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有個同學起初不以為意,後來認為我吹毛求疵,TA 反駁道,“你不是常說原型不過是業務的表達載體,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業務場景的理解嗎?”。
首先,這句話的確是我說的沒錯,那個語境我更多是為了強調對業務場景的調研和洞察,並非是說原型設計不重要,那是相對的視角。
其次,我雖然對工作很嚴肅但語氣也絕對溫和,還在拚命鼓勵 TA,說這些小錯誤並不重要,這也是試錯的經歷,也不用擔心考核,但你剛入行,產品習慣卻無比重要,務必要認真對待和重視。
算是真心在教導。
可 TA 卻毫不領情,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姿態,在工作沒做好的事實下,首先想的不是怎麼改正,而是怎麼找補?怎麼反駁?怎麼證明自己沒錯?
TA 的這個態度讓我想起了早些年我唯一辭退過的一個同學:在面對產品錯誤上,同樣的固執,同樣的自以為是,同樣的玻璃心態。
說句感性的話,雖然我反覆教過很多次,但感覺每次都是好心被辜負,甚至覺得我故意針對 Ta。
其實,TA 對公司所有人也都是這樣,面對大家善意批評,TA 都無一例外地予以堅決不聽,也導致不少人都很反感 TA 的表現。
最後老闆實在看不下去了,向我下了最後通牒:咱們這個階段,只能篩選人,不能培養人,更不能把精力用在不值得培養的人之上。
事實上,這類認知錯誤,才是我最擔心的。
因為,在這類認知偏差的 debuff 加持下,只會持續催生眼鏡蛇效應,你不可能正確定義問題,更不可能找到正確答案,只會被困在自我的小圈子裡,在低水準力重複。
而面對同樣的錯誤,同樣的批評,另外兩個同學則是虛心接受,甚至感激教導,也讓我更願意分享經驗,可以預見,他們會踩著過往的經驗,抓住試錯的紅利快速成長。
路,始終要靠自己去做,就看你怎麼下腳。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