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美食的烹飪過程,離不開一些提鮮物質的加持。市面上能夠起到提鮮效果的產品很多,像雞精、味精、蠔油等,都是出鏡率比較高的提鮮產品,但此前有人稱味精是由化學物質組成的,加熱後會致癌,不少人認為味精不能吃了,那真正的事實是什麼呢?
一、味精是“化學物質”?
如果說味精是化學物質的話,其實我們在吃的鹽也是化學物質,化學物質或許只是某種物質的另一種命名而已。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這種物質在很多食物中都有,主要是用碳水化合物進行發酵、提取、結晶、乾燥等過程而得到的一種提鮮物質,其實這個發酵過程和醋、醬油、酒等的發酵過程是類似的。
二、味精加熱後會致癌?
有傳聞稱味精在加熱后產生致癌物質焦谷氨酸鈉,對人體產生神經毒性,這個說法其實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建議不要盲目相信,隨便傳播。
味精中的谷氨酸鈉含量有80%-90%,高溫烹飪的過程中,確實會有一小部分轉變成焦谷氨酸鈉,不過很少,而且對於人體的作用微乎其微,雖然建議出鍋前放味精,但並不代表高溫會致癌。
此前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專家聯合組織,經過多次評估,已經將味精安全攝入量改為無需限制了,因此食用味精還是很安全的。
三、有些菜餚不建議加味精
雖然味精的提鮮效果不錯,但並不是所有的菜餚都適合加味精,營養師王思露建議下面幾種菜餚最好不要加味精。
1.加了“糖”的菜餚
甜味的菜餚中不建議加味精,這種菜系如果放了味精,不但起不到提鮮效果,還可能會導致甜味受到抑制。一般味精多用在一些鹹味菜系中,鹹味菜系中含有鈉離子,與味精相互襯托,提鮮效果會更好一點。
2.加入了“醋”的食材
菜品中加入了調味品醋之後,如果再添加味精,就可能產生谷氨酸二鈉,導致菜餚異常酸澀,口感、體驗感都變差。
3.自帶鮮味的菜餚
自帶鮮味的菜餚,本身口味就很鮮,如果再添加味精的話,很可能會影響口感,因此像葷菜、含有蘑菇、雞蛋等的菜餚中,烹飪時就不要再加入味精了,不然可能會導致口感變差。
此前有傳聞稱味精是害人精,還稱味精加熱後會致癌,其實這樣的說法並沒有科學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味精攝入量設定為無需限制了,正常食用一般都是安全的。不過建議像甜系菜餚、加了醋的食材、自帶鮮味的食材中,最好就不要再加味精了,會導致口感變得更不好了。
參考資料:
[1]「雞精」和「味精」哪個對身體危害大?.營養師顧中一.2021-03-30
[2]味精吃多了會致癌?.中國食品報官方平臺.2021-09-2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