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補充營養的時候,會想到補充鈣、維生素D,甚至是鐵,但卻很少有人會想起補充鎂,而鎂,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一種礦物質。
一、研究發現:鎂或能説明免疫細胞抗癌
過去有多項研究,明確了缺乏鎂與感染、癌症等多種疾病有關,鎂也被認為是免疫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不過鎂是如何影響免疫系統的,卻不明確。而日前發表在《CELL》上的最新一項研究顯示,在富含鎂的環境下,T細胞才能有效清除異常的細胞,使免疫系統進行有效運作。
研究人員發現,當T細胞附近富含鎂時,鎂會和T細胞表面蛋白LFA-1結合,增加鈣離子內流、信號傳導、免疫突觸等,從而增加T細胞的免疫能力。
研究人員還證明,血清中鎂水準低的癌症患者,免疫療法的效果較差,而免疫療法正是通過調動免疫系統尤其是T細胞來對抗癌細胞,而在實驗模型中,腫瘤局部鎂水準的提高,使得T細胞對癌細胞免疫反應得到了加強。這也意味著,鎂或許能作為免疫系統的“得力助手”,在癌症治療中起到關鍵的積極促進作用。
研究人員也表示,他們下一步將測試鎂作為免疫系統催化劑的臨床效果。
不得不說,鎂作為人體必需營養素之一,它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卻很少人瞭解它。
二、鎂元素,對人體健康有多重要?
不得不說,鎂作為人體必需營養素之一,健康價值毋庸置疑,但卻很少人瞭解它。
鎂是哺乳動物體內最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鎂參與著人體三百多種化學反應,説明著肌肉收縮,協助神經傳遞消息,輔助著心臟跳動,還使人體的免疫系統變得更加強大。有研究顯示,攝入較多鎂的成年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風險相對較低,每天多攝入100mg鎂可降低6%的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
適當補充鎂對身體有益,而如果人體內缺乏鎂,同樣也會造成健康風險。
1、誘發高血壓
在人體缺鎂時,鈣流容易失衡,導致血管張力異常和介導內皮功能障礙,誘發高血壓。有研究顯示,攝入鎂的量和動脈血壓水準呈顯著負相關,而補充鎂可説明降低血壓。
2、誘發代謝性疾病
低鎂血症會改變血漿脂質譜成分,介導2型糖尿病和代謝綜合征的發生。有研究顯示,攝入較多的鎂可減少2型糖尿病發病風險,補充鎂劑可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準,降低代謝綜合征的發生風險。
3、缺血性心臟病風險更高
缺乏鎂可導致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缺鎂的時候,血漿中脂質過氧化物會明顯增加,氧化-還原失衡,還會導致鈣流紊亂,從而推進動脈粥樣硬化進程,使冠脈功能異常,導致低鎂血症患者發生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變高。
三、缺鎂時,身體會給出信號
當身體缺乏鎂的時候,會表現出以下的跡象,大家要學會抓住信號,到醫院進行檢測,判斷自己是否體內缺鎂,根據檢查結果,針對性補充。
1、變得很愛吃甜食。如果對甜食變得有很大的慾望,可能是身體缺乏鎂的跡象,尤其是女性月經時體內鎂元素流失時。
2、肌肉酸痛和抽筋。缺鎂、維生素D等元素的時候,神經末梢的“興奮性”會提高,從而刺激肌肉,當神經末梢過度興奮時,就會引起肌肉痙攣和抽筋。
3、失眠。足夠的鎂有助於大腦放鬆從而入睡,缺鎂則會導致失眠,如果失眠的情況長期存在,可能是需要補充鎂了。
4、頭痛。缺乏鎂時,人體神經遞質的釋放和血細胞的收縮會被擾亂,從而導致偏頭痛,通常偏頭痛的患者鎂攝入量相對較低。
5、骨骼脆弱。處理維生素D的酶需要鎂,當鎂攝入不足時,維生素D水準也會受到影響,導致骨骼變得脆弱,容易骨折,甚至發生骨質疏鬆症。
6、血壓高。鎂對炎症有所影響,因此對心臟健康包括血壓有著各種影響,一項研究表明,連續三個月平均每天攝入368毫克鎂,會使血壓讀數下降。
營養學家認為,成人每天需要攝入鎂至少350毫克,孕婦、哺乳期婦女為450毫克,運動員和強體力勞動者為500至600毫克。健康人群不需要特別用藥物補充,從食物中補充鎂即可。
食物中補充鎂的最好來源就是綠葉蔬菜,如菠菜、豌豆、玉米、南瓜、西紅柿等;大麥、荞麦等谷物中也含有大量的鎂,水果中的香蕉、無花果等含鎂量也比較高,還有腰果、杏仁等堅果,奶製品,比目魚、金槍魚等魚類也是補充鎂的好來源。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適度補充,但也要注意千萬不要過度補充,以免適得其反。
四、注意:鈣鎂需結合補充
缺乏鎂會影響維生素D的水準,從而影響鈣的吸收,如果鎂攝入量少,補鈣也很難發揮應有的效果,國外的鈣片鈣劑中必然含有鎂,鈣鎂一起補充才能更有效果。
鈣的吸收和人的年齡、生理狀況等因素有關,如嬰兒鈣的吸收率為75%,兒童為40%,成年人為20%,在40歲以後,鈣吸收率還會逐漸下降,老年人一般只有15%左右,不良的鈣吸收率,讓吃進去的鈣難以被人體吸收,如果在補鈣的同時增加鎂,在各種生理化學效果的加成之下,钙的吸收率理想下能增加10倍。
總結:鎂也是人體不可或缺的一種重要礦物質,但卻經常被人遺忘。在補充鈣、維生素D等其他營養素的同時,不妨也重視一下鎂的補充。
參考資料:
[1]《Cell重磅!無論抗癌,還是抗感染,強大的免疫系統需要“镁”力!》.生物探索.2022-01-21
[2]《只知道補鈣?六個信號告訴你 你可能是缺鎂了!》.健康時報.2018-05-02
[3]《鎂缺乏與心血管疾病——臨床觀點》.醫學生.2021-03-3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