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全球抗疫中,中醫藥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不過網上,有關“中藥傷肝”“中藥傷腎”的言論仍舊存在,首當其衝的就是馬兜鈴酸。
據瞭解,總共有24種藥材、43種中成藥含馬兜鈴酸(2017年葯監局數據),那這些葯,是不是如網上所言“吃了會致癌”呢?
“人人喊打”的馬兜鈴酸,它到底有什麼用?
馬兜鈴酸是一種化學物質,具有腎毒性和致癌性。它天然存在於各種馬兜鈴科的植物中,比如馬兜鈴、關木通、青木香織織、廣防己等,這些中草藥通常被用來治療風濕、痛風,或用於緩解經期癥狀。
馬兜鈴酸的毒性成分主要是馬兜鈴酸I,以及其代謝產物馬兜鈴內醯胺I。200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馬兜鈴酸及含有馬兜鈴酸的植物列入I類致癌物,很多相關中藥也被有關部門移出《中國藥典》。
馬兜鈴酸真的會導致肝癌?
2019年,上海交大的韓澤廣團隊在Hepatology雜誌上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認為,馬兜鈴酸可導致肝癌。
圖源:新浪微博
該研究團隊經過多年小鼠實驗,發現小鼠只需單獨暴露於馬兜鈴酸就能患上肝癌,且暴露劑量越大,患癌時間越快,病灶也越大。
為了確認馬兜鈴酸與人類罹患肝癌的關係,該研究團隊又進一步選取了公共資料庫或已發表的不同癌症類型的基因組測序數據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肝癌是各種癌症類型中受馬兜鈴酸暴露影響最大的一種癌症。研究團隊隨機選取的62例肝癌患者樣本中,有26%的患者DNA中包含馬兜鈴酸與DNA的加合物。
因而,該研究團隊認為馬兜鈴酸暴露,是造成人類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究竟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個研究結論呢?
從流行病學的角度講,該研究團隊雖然找出了馬兜鈴酸和肝癌發病的關聯性,但這種相關性並不等於因果關係。
而該研究團隊此前所做的小鼠實驗,也不足以證明馬兜鈴酸會直接引發肝臟腫瘤。一方面實驗所用的小鼠尚處哺乳期,此前國際上有10余項馬兜鈴酸的成年動物致癌實驗,結果均沒有出現肝臟腫瘤;另一方面該研究團隊的實驗前提是用四氯化碳對小鼠造成了肝損傷,因而應理解為是肝損傷狀態下馬兜鈴酸暴露致癌的可能性。
但是,這個實驗至少給人們提了個醒:肝損傷患者使用馬兜鈴酸有可能增加肝癌風險,而且馬兜鈴酸暴露與肝癌發病的確存在一定相關性,這其中是否有因果關係。這兩個問題,都需要儘快進行深入研究,找到答案。
看到含馬兜鈴酸的中藥,還能不能吃?
雖然上述研究還未能明確證明馬兜鈴酸有導致肝癌的風險。但是越來越多關於馬兜鈴酸致癌的研究所給出的結論,以及已成定論的馬兜鈴酸的嚴重腎毒性,都證明食用馬兜鈴酸會帶來很高的致病風險,而獲益又不甚明確,這種情形下,停止使用馬兜鈴酸是最保險的選擇。
目前已知中草藥中含有馬兜鈴酸的總共有24種,包括馬兜鈴、青木香、廣防己、關木通、大百解、朱砂蓮、天仙藤、防己類、淮通、尋骨風、細辛類、烏金七、杜衡、金耳環、山慈菇。其中馬兜鈴酸含量高的廣防己、關木通、青木香自2003年起已被禁用,細辛類的藥材則只准許使用幾乎不含馬兜鈴酸的根和根莖部分。
另外,臨床上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成藥有43種,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7年發佈的全部目錄如下:
延伸閱讀:魚腥草還能不能吃?
說到馬兜鈴酸,還有一種藥物大家很關心,就是魚腥草。魚腥草不僅是中藥材的一種,在一些地方還是涼拌菜的材料,那麼魚腥草究竟能吃嗎?
魚腥草並不屬於馬兜鈴科,但其中含有生物鹼,其生物鹼中有一種成分叫馬兜鈴內醯胺II。這個名字與馬兜鈴酸的代謝產物馬兜鈴內醯胺I很像,但它們並非同一種物質。基於目前的研究結論,還沒有關於馬兜鈴內醯胺II的腎毒性與致癌性的發現。所以,至少從現有的研究結論來說,魚腥草還是安全的。
在這裡也提醒大家一下,很多人一直認為天然的東西一定是越安全的。其實,從概率上講,天然的東西成分越複雜,未知的風險就可能越多。
參考資料:
1 上海交大科研論文引發公眾熱議——“馬兜鈴酸致肝癌”是實錘還是誤讀.科技日報.2019年8月8日
2 食葯總局:馬兜鈴酸致肝癌尚無直接有力的數據支撐.人民日報.2017年11月2日
3 記者調查:馬兜鈴酸致肝癌事件來龍去脈.新華網.2017年10月26日
4 “馬兜鈴酸致癌事件”帶來的思考.中國中醫藥報.2017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