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媽買著兩袋麵條走到樓下,遇上了正要去菜市場的鄰居王大媽。
王大媽看到趙大媽手裡的麵條,“好心”提醒道:“老趙啊,這麵條有磷酸鹽,可不興吃啊。”
趙大媽還是第一次聽到這說法:“這麵條不都一樣,從小吃到大也不見有事呀。”
“不一樣的,現在大家吃多了亂七八雜的,麵條里的磷超過身體負荷,腎受不了。”
“原來還有這種說法,吃完這頓,我就再也不買麵條了,”
......
最近有種說法在網上傳得很開,說麵條含有磷酸鹽,會傷腎致癌。不少人聽了后都不敢吃麵條,那答案真的是這樣嗎?
一、為什麼麵食里要加磷酸鹽?還能吃嗎?
麵條作為傳統主食,既方便又經濟,主要原料是麵粉,水、鹽,其中麵粉是影響麵條品質的關鍵。部分小麥麵粉蛋白質含量低,麵筋品質偏差,所製成的麵條就容易斷條,還有易糊湯、口感發粘等問題。
若在麵條製作時加入磷酸鹽,就能促進麵筋韌性,減少麵粉的溶出物,同時增強麵條粘彈性,讓麵條表面光潔度提高。
目前磷酸鹽種類較多,我國食品添加劑國家標準中規定可使用的就有19種。而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焦磷酸鹽、三聚磷酸鹽、三聚磷酸鹽。
回到最關心的問題,磷酸鹽會傷腎致癌嗎?磷酸鹽並不是什麼罕見的東西,幾乎所有的食物中都含有磷酸鹽,也是人體牙齒、骨骼和酶的有效成分。
國內外大量關於磷酸鹽毒理學研究表明,適量的磷酸鹽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危害。大多數磷酸鹽在進入腸胃時已被分解成單磷酸鹽,對我們的健康幾乎不影響。
另外,有研究通過行鼻-十二指腸灌食與靜脈輸注磷酸鹽后檢測尿液排磷量的方式,證明健康成人腎臟能增加磷酸鹽尿排泄,來對沖急劇增加的磷酸鹽負荷,從而實現體內磷酸鹽和血清磷酸鹽的平衡。
但某些腎病患者排磷能力降低,更容易出現高磷酸血症,會引起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和心血管疾病、異位鈣化,損害健康。所以這類患者日常飲食要注意限制磷,特別要減少有機磷,必要時可能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磷拮抗劑。
二、想要身體好,選麵條時盡量避開下面3種
現市面所銷售的麵條種類很多,口感、粗細乃至顏色均有所不同,而人們的偏好也有差異。
但不管是哪種麵條,只要是在正規商超購買的合格麵條,就可以放心食用。不過為了讓我們能買到更健康的麵條,以下三種還是要少吃:
1.高鈉麵條
麵條中加鹽可使麵條更勁道,更易煮熟也更易保存,但我們在煮麵條時又會加鹽和醬油等有鈉鹽的調料,就很容易導致鈉鹽攝入過量,會提高骨質疏鬆、高血壓等疾病風險。
建議購買麵條時盡量選擇無鈉(鈉含量0%),或者低鈉(鈉含量在500mg/100g以下)的麵條。
2.碳酸鈉麵條
碳酸鈉具有較強的鹼性,過量攝入會破壞胃液酸鹼平衡,容易引發消化不良癥狀。購買前可以看下配料表,選擇加碳酸氫鈉的麵條。
3.假粗雜糧面
假粗雜糧面所含有的粗雜糧成分很低,很多都是打這個噓頭,不不能提供多少益處。盡量選擇真粗雜糧面。只有“粗雜糧粉”位於配料表首位且沒有“精”的,才是真正粗雜糧面。
三、關於吃麵條的4個注意事項,很多人還不知情
麵條的歷史悠久,如今也成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主食,不管南方還是北方,麵條都能被做成獨特的美食。尤其是北方的朋友,麵條的花樣更多,一日三餐里必需有一餐是麵條。
但麵條雖好吃,也要做好四個注意事項
1.控制好量
麵條有一定脂肪與熱量,如果吃太多導致體內累計太多脂肪熱量,很可能引發肥胖問題。
2.搭配輔料
麵條的營養比較單一,經常單吃麵條可能導致營養稀缺。建議做麵條時可以搭配蔬菜、肉絲、雞蛋等,不僅豐富顏色,口感更好,營養也更加全面。
3.不吃太燙
麵條不興趁熱吃,過熱的食物會損傷口腔和食道黏膜,而反覆損傷可導致黏膜發炎,會增加口腔癌、食道癌等癌症風險。
4.吃完運動
如果一段時間內經常吃麵條,那麼建議你一定要配合運動,這樣才能消耗麵條帶來的過多脂肪熱量,讓你保持好身材。
做麵條盡量搭配肉蛋蔬菜,等溫度不高的時候再食用,吃完也最好適度運動,避免脂肪熱量過度堆積。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