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的琪琪,從大學開始一天就只吃2頓,她坦言,一開始嘗試過午不食是為了減肥,但是後來覺得這麼吃也挺好,既能保持身材,還能避免晚餐吃撐引起健康問題。
不過,杭州的小周就沒那麼幸運了。
小周在養生理念的支配下,堅持了5年不吃晚飯。在這5年的時間里,有時候偶爾也會感到胃部不舒服,但是他也沒有當回事。不過就在他吃了一頓辣椒后,胃裡卻劇烈疼痛起來。沒辦法,他只好到醫院做了胃鏡檢查。這一檢查不要緊,他的胃裡廣泛充血糜爛,而且還有兩處嚴重的潰瘍面。後來經過積極的治療,胃潰瘍才得以好轉。
現在很多人都聽說“過午不食”可以養生,於是紛紛嘗試,但這種飲食方法真的健康嗎?
“過午不食”,真是古人養生智慧?
過午不食這種觀念目前充斥於網路,而且被很多人奉為古人的智慧,其實這隻是看到了皮毛而沒有觸及實質。
首先在秦漢之前,由於生產力低下,糧食產量低,人們很難保證充足的食物攝入,一天吃兩頓飯,是不得已而為之。最直接的例證就是,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比如鐵犁的發明以及引水灌溉設施的改善,糧食產量逐步提高,到了秦漢之際,社會上至少那些富裕的階層,已經能夠保證一日三餐了。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到了唐宋時期,人口增長,耕地開墾的越來越多,種植技術也不斷提高,糧食產量持續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一日三餐已經徹底定型。有糧食了,誰不想多吃點呢。
除了生產制約因素之外,其次古人講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比於現代人有大量的夜生活,古人一天的活動時長並不多,太陽下山就休息了,因此保持一天兩頓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而現代人如果盲目追求這種做法就不妥了。最大原因就在於身體適應了一日三餐的習慣,一旦強行更改,會打亂身體運行的節奏。再者,現代人活動量大,一日兩餐不能夠保證身體所需的營養,時間久了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再者,很多一日兩餐的人,最後那頓往往吃的比較多,這對於腸胃系統也是一種負擔。
長期不吃晚餐,有什麼壞處?
長期不吃晚飯,首先就是營養不能得以保證,尤其是很多年輕人還喜歡熬夜,身體的消耗會更多,如果傍晚再不吃東西的話,時間久了,營養不良甚至貧血都會找上門來。再者,食物的消化依靠胃酸,吃飯才能將胃酸消耗掉,如果不吃晚飯,胃酸長期直接侵蝕胃粘膜,潰瘍、出血、胃穿孔都會找上門來。上面那個小周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晚餐一定要吃。從健康的角度衡量,晚上由於活動量減少,吃的可以少一些,而且要以清淡的食物為主,這樣易於吸收也不會給腸胃增加太多的負擔。
一日三餐更符合多數人營養需求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認為,現代人工作時間長、活動量大,壓力巨大的同時也增加了身體的消耗,根本不像古人那樣沒太大的壓力。如果傍晚什麼都不吃的話,身體會變差,免疫力以及抵抗能力都會下降。
這是因為由於工作的原因,人們早上通常吃得很隨便,中午在外面和單位吃速食,營養往往也得不到保證,這種情況下,人們只能通過晚上這頓飯進行必要的補充,因此中國人的晚餐都比較隆重,攝入的營養可以佔到總量的40%左右。這麼重要的能量來源如果突然取消,前面等待的就只有疾病了。
延伸:“輕斷食法”也是不錯的選擇
當然,如果實在想要緩解肥胖等癥狀的話,不妨在生活中採取輕斷食法。范志紅教授總結,輕斷食法也叫間歇性斷食,目前主要分為四個類型。
第一種是隔日禁食。頭天正常吃飯,第二天食物減去一半甚至四分之三。
第二種是5:2空腹方法。一周內五天正常吃喝,然後選擇兩個不連貫的天數節食,食物要減去四分之三的量。
第三種是果蔬汁斷食法。一個月內選擇不連貫的2到5天不吃飯,只喝白水和果蔬汁。
第四種是日內斷食法。一天裡8個小時正常吃喝,其餘16個小時滴水不進。
從醫生的角度看,適度的斷食有益於身體的健康,但是由於每個人的身體差異,選擇什麼樣的方式,應該從自身的實際出發。不要一次性的斷食太多,以免過猶不及,可以將量一點點減少下去。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要堅持下去才能看到很好的效果。
參考資料:
[1] 《“輕斷食”也要講科學 適當挨餓有益健康》 中國婦女報 2018.10.15
[2] 《杭州小夥為養生堅持5年“過午不食”,胃裡形成兩個巨大潰瘍》 青年時報 2017.7.17
[3] 《一天到底該吃兩頓還是三頓?營養專家從專業角度給出了答案》 生命時報 2020.5.19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