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管理的十條規律
更新于:2025-03-26 08:40:22

管理文章

一、目標的設定與跟蹤

在管理中,設定明確的目標是至關重要的。目標可以是組織整體的目標,也可以是部門或個人的目標。設定目標時,需要確保其具體、可衡量、可實現,並與組織的整體戰略一致。在設定目標的同時,管理者還應該建立有效的跟蹤機制,以確保目標的實現和績效的評估。這可以通過制定關鍵績效指標和定期進行評估來實現。

二、有效的溝通和溝通管道

管理中的另一個重要規律是建立和維護有效的溝通。有效的溝通可以説明管理者與團隊成員建立信任、理解和合作。管理者應該積極傾聽和回應員工的反饋意見,並及時提供資訊和指導。此外,為了加強溝通,管理者還應該建立適當的溝通管道,例如定期組織團隊會議、開放式辦公室等,以便員工可以自由交流和分享資訊。

三、激勵與獎勵機制

激勵與獎勵是管理中常用的手段,能夠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管理者應該設計並實施合適的激勵與獎勵機制,以便員工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價值和成果。這可以包括物質獎勵,如獎金和福利,也可以包括非物質獎勵,如表彰和晉陞機會。此外,激勵和獎勵應該與個人目標和組織目標相一致,以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和動力。

四、靈活性與創新

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靈活性與創新能力是管理的重要規律之一。管理者應該鼓勵員工有創新思維和靈活性,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和競爭環境。管理者可以提供培訓和發展機會,鼓勵員工嘗試新的方法和想法,並提供支持和資源。此外,管理者還應該主動尋求和採納員工的意見和建議,以促進組織的創新和改進。

五、持續學習和發展

管理的一般規律之一是持續學習和發展。管理者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以適應變化的環境和需求。此外,管理者還應該鼓勵和支援員工的學習和發展,例如提供培訓和學習資源,制定個人發展計劃等。通過不斷學習和發展,管理者和團隊可以不斷提升能力和競爭力,實現個人和組織的共同成長。

六、有效的決策和問題解決

在管理中,決策和問題解決是不可避免的。管理者應該具備有效的決策能力和問題解決技巧,以便應對各種複雜和多變的情況。有效的決策需要基於充分的資訊和分析,以權衡不同的選擇並做出明智的決策。問題解決需要運用邏輯和創造性思維,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並採取適當的解決措施。管理者還應該與團隊緊密合作,共同參與決策和問題解決過程。

七、團隊合作與協調

在管理中,團隊合作和協調是實現組織目標的重要手段。管理者應該鼓勵和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合作和協調,以實現工作的高效和協同。管理者可以通過設立共同的目標和價值觀,建立互信和尊重的關係,激發團隊成員的團隊精神和歸屬感。此外,管理者還應該培養團隊成員的協作技能和溝通能力,以增強團隊的整體績效和業績。

第一律,做自己的CEO

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他給出了管理者的又一個定義:“在一個現代組織里,如果一味知識工作者能夠憑藉其職位和知識,對該組織負有貢獻的責任,因而能實質地影響該組織的經營能力及達成的成果,那麼他就是一味管理者。”

因此想當管理者的員工,追求的不應該是權力和職位,而是責任和成果;那些身處所謂“管理層”的經理人,如果不承擔責任,沒有創造成果,也不是管理者。

管理一共有五個維度:向下——管理下屬,向上——管理上司,水準——管理平級,向外——管理顧客、供應商等外部利益相關者,還有內向——管理自己。

在每個維度上,你管理的都不是具體的人,而是關係

德魯克總結自己對管理學的貢獻:“管理人員的傳統定義是擁有下屬的人,而我的貢獻是,我把管理定義為取得成果的人。”

沃倫達因素:專注於積極的目標的能力,把精力傾注在任務上的能力,而非向後看、為過去的事件尋找藉口。其實就是學習,因為任何學習都要經歷一定程度的失敗。

領導者專注於積極的後果,而非失敗的風險。

我該貢獻什麼?不是問我想貢獻什麼,也不是問組織要我貢獻什麼,而是問我該貢獻什麼。要考慮到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形勢的要求;二是基於自己的長處、做事方式和價值觀,怎樣能做出最大的貢獻;三是什麼樣的結果影響深遠。

第五級領導者打造這樣一個組織:在他們離開之後,業績還能持續。

曾子每天多次問自己:“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我幫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我跟朋友交往,有沒有誠心以待??我教別人的東西,自己有沒有親身實踐?

經營自己分為自我處理、自我管理和自我領導三個層次。時間管理在自我處理的層面,是自我管理的起點。要事管理在自我管理的層面,是自我管理的核心。願景管理在自我領導的層面,是自我管理的終點。另外還有一個層面——心態管理,相當於航船的燃料,為時間管理、要事管理和願景管理提供動力

第二律,既要計劃,又要夢想

沒有計劃的管理者走不動,而沒有夢想的管理者走不遠。

50%法則:先把你的目標減少50%。你不是打算從明天起每周健身兩次嗎?先改為一次。

這樣你自己的計劃更容易實現,增強自己的信心,用一個小小的成功,來説明自己慢慢養成做計劃、定目標的習慣。

我們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得考慮到傻瓜——因為事情到最後總是由一些傻瓜來完成。

管理大師查理斯·漢迪強調說,在S曲線上另起一條S曲線,是持續增長的秘方

夢想是長遠的目標。夢想往往沒有時間限制,是一個長遠的目標。也許它永遠不能實現,但是它永遠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同時,夢想又是現實的。夢想的現實性,跟計劃的現實性不同。計劃的現實性,指的是“可以”做到;夢想的現實性,指的是“可能”做到。

夢想指引我們行動。我們不是平白無故地擁有夢想。我們擁有夢想,是要夢想指引我們的行動。

夢想是用來行動的,這是積極夢想的核心特點。所謂的積極心態,指的並不僅僅是樂觀,而是樂於為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而採取行動。

第三律,學而時習之

羅伯特·卡茨說管理者有三大能力:技術能力、人際能力和概念能力。

不管組織是否要求你學習如何學習,你自己必須學會如何學習。

學習的兩大原則,原則一:學習是實踐。管理者在實踐中學習。原則二:實踐要適時。兩個要求:(1)在適當的時候付諸實踐,這是學的目的;(2)在適當的時候,不要盲目實踐。違反這個要求,就會落入“習”的兩個陷阱:

第一個陷阱,是學而不習。

第二個陷阱,是學而亂習。

經驗+反思-=知識

本尼斯說,反思也許是我們學習的關鍵方式。管理者需要從經驗中學習,但是經驗只有經過反思,才能形成知識。

第一個公式最重要:經驗+反思=知識,經驗本身不是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才能形成知識。

第二個公式是:經驗+難題=難題

第三個公式是:知識+難題=解決方案

所謂的知識型經驗,就是通過反思形成了知識的經驗。

愛默生的問題告訴我們,學習有兩種。一種是從經驗中學習,通過反思自己的行動結果——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而形成知識。另一種就是向別人學習,通過模仿學習,也就是企業界說的“對標”。

要提高情商,先要了解情商。其實,情商的概念很簡單,包括對內對外四個方面:一是自我意識,即瞭解自己的情感的能力;二是自我管理,即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三是社會意識,即了解別人情感的能力;四是關係管理,即影響別人情感的能力。

丹尼爾·戈爾曼,自我意識包括情感的自我意識、準確的自我評估和自信;自我管理包括自我控制、值得信賴、責任心、適應能力、成就導向和開創精神;社會意識包括移情能力、組織意識和服務導向;關係管理包括想像力、影響、育人、溝通、催化變革、建立人際網路、管理衝突、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戈爾曼情商“五步法”:

第一,搞清楚自己想當什麼樣的人。

第二,聽取反饋,瞭解自己現在是什麼樣的人。

第三,設計一個明確的填補差距計劃。

第四,反覆不斷地練習,直到成為自覺行為。

第五,從他人那裡尋求反饋和評估。

主觀情商的大腦邊緣系統的特點,只有靠大量反覆不斷地練習才能提高情商。也就是說,提高情商就像彈鋼琴,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就是練習、練習、再練習。

第四律,用人之長

用人之長有三大要點:見人之長,見人之異,育人之才。

真正嚴格的上司,是在問“這個下屬能做什麼”之後,要求他必須做到。

組織用人是為了完成任務,必須以任務為中心,而不是以人為中心。

吉姆·柯林斯特別提出了一條“帕卡德定律”:公司增長的速度,不可能持續超過該公司人才的增長的速度。這個定律是柯林斯總結的,但是這個觀點是惠普公司的共同創始人大衛·帕卡德說的。

當隊長,是說“我跟你一起做”;當拉拉隊長,是說“你做的很好”;當教練,是說“我教你做”。教練是三個角色中最重要的。

最容易損傷團隊士氣的事,莫過於主觀容忍屬下二流的工作成果。

當教練的第一個層次是“管教”,做三件事:訓練、規範和考核。

當教練的第二個層次是“說教”,做三件事:溝通目標、具體指導、提供反饋。

當教練的第三個層次是“身教”,做三件事:親身示範、言行一致、創造成果。

做教練的第四個層次是“請教”,做三件事:打開自己、打開他人、打開團隊。

當教練的第五個層次是“傳教”,做三件事:灌注意義、團隊修煉、以人為本。

第五律,管理你的上司

你的上司的長處是什麼?短處是什麼?這是你要搞清的兩大問題。然後再問自己:我怎樣做,才能説明上司發揮其所長?我怎樣做,才能避免上司暴露其所短。

職位越高,管理上司越重要。

溝通你的目標:

  1. 讓你的上司知道你想要什麼,首先讓上司放心。一個讓人捉摸不透的下屬,是最讓上司擔心的。

  2. 你還要讓上司知道你能做到什麼,讓上司對你有信心。

  3. 溝通你的目標,也是要得到上司的反饋。讓上司知道你正在做什麼,他才能告訴你這些事情是否符合他的需要。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上司知道你需要他在哪些方面説明你。

經理人要做這樣的上司:保護、鼓勵第一種下屬,警惕、遠離第二種和第三種下屬。如果在組織中沒有第一種下屬,這個組織時不健康的,其發展是有局限的。

經理人面對第一種上司,可以做第一種下屬。面對第二種上司,可以選擇做任何一種下屬,當然最安全的選擇還是第三種。除非你遇到了第一種上司,下屬最好的選擇是不批評。本尼斯發現:“大多數組織的一個悲劇,就是人們即使知道領導者在犯錯誤,也會聽之任之。”

第六律,別把顧客當上帝

管理大師德魯克說: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創造顧客。

家得寶的創始人抓住了最該抓住的那群顧客:那些本來想要成為、也可以稱為你的顧客,但是卻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成為你的顧客的人。

狂熱的顧客是真心喜歡,他們會穿越整個城市去光顧一家餐廳,會大力對他人推薦。

第七律,把員工當人

工作本身給員工帶來的成就感、意義感和自我實現感,是對員工最重要的激勵。

人有理想,因此需要——激勵;人有個性,因此需要——尊重;人有知識,因此需要——培養;人有情感,因此需要——關心

羅伯特·斯滕伯格認為愛情有三個成分:親暱、激情和承諾。只有親暱,那就是喜歡。只有激情,那是迷戀之愛。只有承諾,那是空洞之愛。親暱加激情,是浪漫之愛。親暱加承諾,是夥伴之愛。激情加承諾,是虛幻之愛。三者都有,才是完美的愛情。

第八律,超越利潤

德魯克《管理的事件》,在企業家採取行動滿足這些需求之後,顧客才真的存在,市場也才真的誕生,之前的需求都只是理論性的需求

如果我們知道企業的目的是創造顧客,那麼測量的物件就是企業是否創造了顧客,測量的目的是為了繼續創造顧客。

第九律,動員群眾解決難題

領導力的核心是動員群眾解決難題。

管理大師德魯克說:“對領導者的唯一定義是有追隨的人。”擔任了領導職務,你只有下屬;只有把下屬變成了追隨者,你才成為真正的領導者——也就是領袖。

領導不是領袖的時候,兩者有以下的區別:領導有下屬,而領袖有追隨者;領導運用權力,而領袖運用影響力;領導安於現狀,維持秩序,而領袖與時俱進,迎接變革;領導追求地位,而領袖追求成果;領導發佈命令,說“給我上”。而領袖以身作則,說“跟我上”;領導抓權,讓自己偉大,而領袖授權,讓眾人偉大。

領導者的核心是動員群眾解決難題,其實包含兩項任務:一個是短期的任務,動員群眾解決某個具體的難題。另一個是長期的任務,提升群眾和自己解決難題的能力。

第十律,修煉領導力

所謂領導者,就是動員群眾解決難題的人。

美國西點軍校的領導力模型是三個英文單詞:Be,Know,Do。Be——你是什麼樣的人——可以看做品格。Know——你知道些什麼——可以看做知識。Do——你會些什麼——可以看做技能

如果一定說領導力是能力,那麼領導力是兩大能力,分別對應領導力的兩項任務,一是動員群眾解決某個具體難題的能力,二是培養他人和自我提升的能力,顯然,這不是可以包教包會的能力。

領導力不可以教,但是可以修鍊。修煉,相當於我講過的學習的“習”,強調的是實踐。修煉是長期的實踐,修煉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更重要的是,修鍊是不輕鬆的,甚至是痛苦的,因為修鍊的內容往往是違背我們本性的。

人為什麼會窮
人為什麼會窮
2025-03-26 06:42:56
一天學習12h+小建議
一天學習12h+小建議
2025-03-26 07:23:35
贏在思維
贏在思維
2025-03-26 07: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