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維度的視角看某個問題,覺得無法解決的時候,提高思考的維度,也許就變得易如反掌了。
現在各行各業都在面臨線上線下的轉型,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都在尋找出路。但有的人成功了,而有的人失敗了。
有人說,除了每個人手上原本的牌,關鍵還看“打法”。
假設現在你是一個某品牌的線下代理商,在某商場租了一塊地方,在之前的兩年中,你的銷售數據都算穩定,你主需要每周巡店一次即可,不太操心。
但是最近情況變了,一開始你發現銷售數據下滑,接著有店員告訴你,原因是“網上零售價”比“進貨價”便宜,實體店變成了顧客的“體驗店”:看好了款式就去網上下單了。
正在士氣低落的時候,你的店長來跟你提離職……
你想到了越來越貴的租金,還有積壓在店裡的庫存,還有家裡越來越大的開銷……
現在,在接著往下看之前,給自己一點時間,想一想,你會怎麼辦?
遇到這種問題,有些人會說:
線上毀了線下!
實體經濟這麼差,還讓不讓人活了!
現在的人也太沒有忠誠度了,稍微有點事就跑!
有些人會稍微冷靜一點:
要不要提高提成,先留住員工?
要不線上線下一起?也去線上開個店……
有沒有能夠批量採購的?,趁著節日做點活動?
還有些人可能想得更遠一點:
找有經驗的人諮詢一下?
有沒有可能成這個機會直接轉型?,看看哪些新品值得做?
你看,能不能走出困境,甚至能不能把困境變成機會,關鍵和一個人面對問題時的反應和思考有關。
— 1 —
層次1:環境
理查·班德勒和約翰·格林德在1976年創辦了“NLP培訓”,NLP的意思是“神經語言程式學”,在企業培訓中廣泛使用,並且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微軟領袖比爾蓋茨、大導演斯皮爾柏格等許多世界名人都接受過 NLP培訓。
在“NLP理解層次模型”中,提到思考有六個層次,並且有高低之分。
這六個層次分別為:
環境
行為
能力
信念/價值觀/原則
身份
精神
低維度的視角看某個問題,覺得無法解決的時候,提高思考的維度,也許就變得易如反掌了。
層次一:環境
這裏的環境指的是:時間地點人物。也就是你身邊的人——同事、領導、朋友、家人;你所處的公司或者團隊;你面對的競爭對手;當前的市場環境等等。
當思考處於這一層的時候,口頭禪往往是:都是你們的錯!
例如把店面銷售業績下降的問題歸結為“線上經濟”,甚至直接罵馬雲。
當一個人把所有的不幸都歸咎於“外部環境”的時候,能做的事情就只有“抱怨”了。
— 2 —
層次2:行為
相比於前一層,“行為”層的口頭禪是:“我還不夠努力”。
這一類人往往看上去非常樂觀,充滿正能量。他們不妥協,他們拚命,是典型的“實幹家”。
在面對門店營業的問題上,他們可能給出的答案是:
房租又不是8小時的,我就不能開成24小時店?只要我努力,肯定能解決問題!
但問題是,努力是好事,可很多問題並不是“只要努力”就能解決的。
— 3 —
層次3:能力
很多人勤奮,不顧身體和家庭的996,但已過35歲依然被逃不過被“拋棄”的命運。
門店生意不好,有沒有可能是店鋪的運營方式太老了??是不是也應該學一些留客技巧?做一些社群經濟?搞一下線上直播?
如果這麼想,就是從“行為層”上升到了“能力層”。
能力層的口頭禪是:方法總比問題多!
任何問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更何況“太陽底下無新事”,你遇到的問題肯定也有人遇到過,其中一定有成功解決問題的人。比起自己瞎琢磨,瞎嘗試,為何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4 —
層次4:信念/價值觀/原則
不管是能力還是方法,如果你去找,往往能列出很多很多條。
這時候,是不是都要一一聽取呢?
當然不是。
即便是類似的問題,也只能是“類似”,你當前遇到的情況一定有其特殊性,所以這時候,一個非常重要的思維就是:“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這就進入到了第四層。
選擇什麼做,什麼不做;
什麼先做,什麼後做;
什麼花大力氣去做,什麼微微做一下……
即便是同樣的三件事,給的輕重緩急不同,結果可能大不相同。
這往往是我們在討論一個問題時,爭執不下的關鍵。
還是用門店舉例,在這裡你可以停留一小會,想一想:
成本、團隊、市場、行銷、管道,這些可能都是問題,你先解決哪一個呢?
— 5 —
層次5:身份
“因為我是某某某,所以我會如何如何”,用這種方式來思考,就進入到了“身份層”。
有個小故事,講的是三個人泥瓦匠,有人問他們在幹什麼,一人回答“在砌牆”,第二個人回答“在蓋樓”,第三個人回答“在建設城市”。這就是源自他們對自己“身份”的定義。
如果你要成為設計師,在門店情況不好時,你可能選擇關掉門店,去能幫助你實現理想的地方,哪怕只是打工;
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創立品牌,你可以繞過你的供應商,去找代工廠,解決“拿貨價”的問題。
你給自己“身份”的定義,會構建你的“信念/價值觀/原則”,並在此基礎上做出相應的計劃於行動,這一類人的“積極”是自發的。
— 6 —
層次6:精神
典型的例子是賈伯斯,當年他問出一句:
你是要一輩子賣糖水,還是跟我一起改變世界。
給對方帶來的震撼就來源於這種高一個維度的思考方式。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這就是他們的口頭禪。
這些人是少數,他們的思考其實就是兩個字“利他”。
我如何推動社會進步?
我如何讓更多人受益?
對於他們,我真的只能獻上崇拜與尊敬,正如一本書名——《人類群星閃耀時》,他們就是照耀我們前行的繁星。
寫在最後
在NLP模型中,上層可以看透下層,但下層往往不能理解上層。
所以,到底在這些“精神層”的人腦中,他們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其實能理解的人很少。
不過,我認為,我們並不是要在每一件事上都追求最高層次的思考,畢竟每個人的生活重心本來就不同,任何能力也都不是一蹴而就,就連讀《紅樓夢》,也有“少時讀與老年讀感受完全不同”的評價呢。
正如有句話所言:有些事情,知道即是開始,知道亦是結束。
先瞭解,再慢慢學習,人生不會一蹴而就,能力不會,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