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貸后管理一直是我國銀行信貸管理的薄弱環節,由於在信貸經營中存在的慣性思維和做法,當前的貸后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
在《商業銀行授信工作盡職指引》中,已將授信後管理和問題授信處理作為銀行授信業務的重要環節予以強調和規範,充分說明加強貸后管理的重要性。
貸后管理是信貸管理的最終環節,對於確保銀行貸款安全和案件防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貸后管理是控制風險、防止不良貸款發生的重要一環。客戶的經營財務狀況是不斷變化的。
可能在審批授信時客戶經營財務狀況良好,但由於行業政策的影響、客戶投資失誤的影響,上下游的影響(負面影響表現在原材料漲價和產品降價或需求減少等)會引起客戶的經營財務狀況發生較大不利變化。
從銀行的角度而言,貸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定期複查和監控,確保貸款資金的安全性和合規性。在個人徵信報告中,這一動作被標記為“貸后管理”。銀行通過貸后管理,能夠及時發現借款人的潛在風險,並採取相應措施進行干預和防控。
一、思想觀念方面的難點
(一)“重貸輕管”思想根深蒂固
在信貸業務中,由於銀行經營管理人員的貸款收益在貸款發放時確認,而貸款損失要到實際發生后才確認,這就導致了經營管理人員存在貸款擴張衝動,更注重貸款發放環節,而忽視貸后管理環節。例如,拓展新的貸款客戶尤其是集團性大客戶,能為銀行帶來顯著當期收益,相關人員還能得到獎勵,而貸后管理耗費精力大、實際收益小,信貸人員易消極應對,使得貸后管理成為“事後管理”,只有在出現實際風險時才被動接受,這一觀念成為貸后管理薄弱的思想根源之一。
(二)對貸后管理重視不足
部分信貸人員過度依賴貸前調查,認為貸前進行了嚴格的調查、分析和論證,落實了還款來源,就無需在貸后進行過多管理,將貸后管理視為一種形式,這種觀念的存在也使得貸后管理難以有效開展。
對於上級行或領導層行銷的大客戶,信貸人員由於缺乏對等關係,怕得罪客戶,存在不敢管、不會管的情況,導致管理難以落實。
二、信息獲取與處理方面的難點
(一)信息不對稱
在我國,銀行體系內部信息共用不足。雖然人民銀行設立了信貸查詢系統,但缺乏有效監督,商業銀行信息錄入不及時、不準確的現象經常出現,甚至有些銀行為了惡性競爭,相互封鎖資訊或提供虛假資訊。例如,企業的一些重要資訊如產權變動、財務狀況變化等可能無法及時準確地被銀行獲取,使得客戶經理對企業潛在風險缺乏超前分析和預警能力,難以對企業已顯現或未顯現的風險做出及時反應。
會計師、審計師、評估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評審報告可信度差,政府地方保護主義等因素也影響了健康社會信用體系的建立,加上客戶有意隱瞞,客戶經理獲得的資訊往往滯後或不全面。這就導致對客戶的重大風險事項,如產權變動、財務狀況變化、現金流量不足、擔保出現風險、貸款被擠占挪用、銀企關係不正常等缺乏敏感性和預見性,時效觀念較差。
(二)資訊分析與利用困難
在貸后管理中,雖然有眾多資訊來源,但要從這些繁雜的信息中準確分析出企業的風險狀況並不容易。例如,信貸審批會成員來自各個部門,在聽取客戶經理彙報時,由於彙報內容沒有嚴格要求,彙報時間短,成員難以在短時間內理解、消化彙報內容,潛在風險點難以被揭示,明確的風險點也提不出化解方案,從而延誤化解風險的時機。
三、考核與監督方面的難點
(一)考核指標不完善
對一些關鍵指標的考核存在不足。例如,對貸款戶的貨款歸行率關注不夠,目前該指標未真正納入對客戶經理的硬性考核指標,更缺乏明確的量化考核要求。而貸款戶的貨款歸行率對貸款到期能否收回有重要影響,若企業不能保證貨款及時足額歸行,就可能因現金流量不足影響貸款安全。
部分行對貸款戶資產負債的異常變動等重要情況監督不力,檔案記載不全。在企業以改製為名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情況發生前,會出現諸如註冊新企業、資金或固定資產無償划轉、技術轉移等不正常行為,但客戶經理往往對這些行為反應遲緩,在面對企業逃廢債行為時束手無策,也未能收集證據、記錄在案,難以作為制止企業逃廢債的法律依據。
(二)監督管理不到位
貸后檢查頻率高可能導致客戶經理疲於應付,從而影響其全面業務拓展。而在這種情況下,監督管理難以有效實施,難以保證貸后管理工作的品質和效果,可能導致貸后管理工作浮於表面,無法真正達到防範、控制和化解貸款風險的目的。
四、風險管理方面的難點
(一)風險預見能力不足
部分客戶經理對客戶的經營財務狀況變化缺乏足夠的關注和分析能力。在當前經濟環境變化較快、企業經營環境複雜多變的情況下,審批授信時客戶經營財務狀況良好,但之後可能因行業政策、投資失誤等因素發生較大不利變化,而客戶經理可能無法及時發現這些變化並預見可能產生的風險,進而影響貸款的按時歸還。
(二)風險控制措施難以有效實施
在貸后管理中,雖然發現了風險,但由於多種原因,如企業不配合、外部環境限制等,可能導致風險控制措施難以有效實施。例如,當發現企業存在現金流量不足、財務狀況惡化等風險時,銀行可能難以採取有效的措施來保障貸款的安全回收,企業可能繼續按照自己的經營方式運作,而不接受銀行提出的改進建議或風險控制措施。
貸后管理是指金融機構在給予貸款後進行的持續性信用評估活動。例如,當個人或企業從銀行獲得一筆貸款后,銀行會不時地檢查其信用報告來確定還款是否穩定。
貸后管理的核心目標
保護貸款安全:通過對貸款使用方式、借款人財務狀況等方面的監控,確保貸款資金能夠按照約定的用途使用,保障貸款的安全性。
控制潛在風險:對可能增加違約風險的行為進行監控,像過度借款或者短期內多次貸款等行為,及時發現並防範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避免貸款出現逾期、壞賬等情況1。
預防不良債權:關注借款人的經營狀況、財務狀況以及市場環境變化等,提前採取措施,防止不良債權的產生。
貸后管理中的查詢頻率
風險大的使用者:可能會每月接受一次核查。
信用記錄良好的使用者:可能每年才接受一次查詢。
風險評分為平均水平的使用者:可能每兩至六個月查一次,這種查詢頻率的差異是為了實現對不同風險等級用戶的動態管理。
貸后管理對個人信用的影響
正常情況影響微小:通常情況下,正常的貸后管理對個人信用影響很小,不會影響一般性的貸款或信用卡申請流程。
頻繁查詢的影響:但如果貸后管理查詢過於頻繁,可能會影響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對個人償債能力的評價,進而對信貸業務產生一定影響。
貸后管理的操作與解決途徑
減少過多詢問:如果想要減少過多的貸后管理詢問,可以通過電話客服提出申請調整。
處理未貸款機構的查詢:如果未貸款機構也在進行查詢,可以向上級央行提出申訴或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