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性品牌延伸是什麼
常見的品牌延伸都是很明顯的,如格力手機、恆大冰泉、海爾電腦、霸王涼茶、百度外賣等等。品牌和品類明顯不搭,格力是空調和手機不搭、恆大是地產和飲用水不搭等等,可以稱為顯性品牌延伸。
看著很像一回事,但又真的不是一回事。
如助消化功能和治胃病功能、紙質書和電子書、時尚運動裝備和專業運動裝備、體檢和治病、諮詢和培訓、諮詢和推廣、培訓和協會。
隱性品牌延伸:從助消化延伸到治胃病
嗎丁啉將廣告訴求癥狀擴大到“脹痛”、“反酸”、“胃脹”、“噯氣”、“噁心”、“嘔吐”、“消化不良”,廣告語改為“針對胃動力,説明胃健康”,並開始啟用“胃”作為廣告中的主角。
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嗎丁啉偏離了 “助消化用藥” 的定位,增加了 “治療胃病” 的功能。當一個品牌橫跨兩個定位,就給競爭對手留下了機會。
從嗎丁啉內部往外看,長期佔據品類第一的份額,沒有出現有力的競爭對手,不免產生自大情節,做出品牌延伸的行為就自然而然了。
從外部認知看,“治療胃病”是不同於 “助消化”的另一種需求,應當啟用新品牌。
由於內部思維作怪,嗎丁啉忽視了消費者認知的力量,也是企業慣性使然。在自己佔據最大市場份額的情況下棄置原有品牌不用,是難以做到的。
在專業知識中,不消化、胃炎、胃病都是一種病,可以用一種葯治療。但是在認知中,不消化是小病,不能和胃炎、胃病一樣對待。
當嗎丁啉把品牌從助消化延伸到治療胃病的時候,就是在品牌延伸了。只是這個延伸非常隱性,難以察覺。
這也給了江中健胃消食片機會。江中定位解決輕微的 ”小胃病“,也就是胃不舒服但又沒到吃藥那麼嚴重的場景。搶佔了嗎丁啉因為品牌延伸失去的 “助消化用藥” 的定位。
隱性品牌延伸:從紙質書到電子書
在很多人看來,電子書和紙質書差不多,頂多是紙質書的補充版。差別不大,也可以是一回事。
但是貝索斯不這麼認為,當他看到iPad的時候就意識到這款產品可能顛覆紙質書,於是堅定要做一款電子書產品。
為了能夠研發成功,他甚至把新部門進行物理隔離,搬到遠離西雅圖總部的矽谷,讓他們不受干擾。這款新產品的名字叫kindle。
kindle負責人凱塞爾覺得沒必要遠離總部西雅圖,也覺得沒有必要成立單獨的部門負責新產品。用內部思維開看,談紙質書版權的時候順帶把電子版權談了就行了。但是貝索斯認為,這樣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電子書的潮流,因為還是紙質書的思維方式。
貝索斯說,你的工作就是幹掉你原來的生意,讓所有做紙質書的人都失業,包括亞馬遜。
隱性品牌延伸:從專業跑鞋到時尚運動裝備
耐克以專業跑鞋起家,成為專業運動裝備后開始提供專業籃球鞋、網球鞋、網球帽等等。在這個品牌延伸的階段,耐克沒有遇到很大的競爭,畢竟主要對手如阿迪達斯、彪馬等品牌也在這樣做。
專業運動裝備的市場還是小了點,如果不運動的消費者也購買耐克的產品,市場前景就明顯大了很多。
耐克在堅持專業運動裝備的同時,也加入了時尚流行元素。請潮流時尚明星代言,和藝術家合作新產品等等,耐克逐漸成為了一個時尚品牌。
這屬於隱性品牌延伸,也給安德瑪留下了機會。
安德瑪從速幹衣切入,定位更專業的運動裝備。和耐克的時尚感相比,安德瑪不那麼潮流化。但是更有專業運動裝備的范兒。
安德瑪的品牌形象不注重潮流、時尚,而是表現運動員的辛苦訓練,在孤獨中堅持的形象,刻意跟耐克反著來。安德瑪很清楚,定位時尚運動裝備的耐克很難收縮戰場,更不能主動放棄潮流時尚市場。
而消費者對專業運動裝備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安德瑪的品牌語言是:放棄那個忘記初心的耐克吧,安德瑪才是真正的專業運動裝備。
隱性品牌延伸:從諮詢到培訓
在諮詢行業,培訓被視為諮詢的流量入口。這樣的培訓常常是失敗的。就像醫院開的體檢視窗一樣,只要體驗服務不獨立,它就會為了創收而失去客觀性。
即使體檢服務真的有良心,病人也會想:你是醫院裡開的體檢門診,你要說我身體健康,醫院能願意嗎?
參加培訓的學員也會想:你是諮詢公司開的培訓班,你肯定向著諮詢公司說話,你能客觀地說真話嗎?
所以里斯中國的培訓機構叫克里夫學院。獨立的體檢服務——愛康國賓、慈銘體檢等——也發展得很好。
國內的4A機構為了拿下推廣的單子,不惜把諮詢的業務打包贈送,長此以往諮詢能力越來越弱,直至其諮詢業務失去價值。
一些諮詢機構把諮詢、設計、推廣全包含,美其名曰創造了新的服務形式,其實也是在走4A的老路。
把諮詢業務獨立出來是明智的。專注諮詢,只靠諮詢賺錢,諮詢能力才會越來越強。把諮詢和設計甚至推廣全包了,看似是節省了客戶時間,實際是開啟了潘朵拉之盒。
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都是更願意賺容易的錢。相比諮詢,設計的錢更好賺,相比設計,推廣的錢更好賺。把諮詢、設計、推廣全包的模式本質上就是在鼓勵賺更容易的錢,最終喪失諮詢的核心價值。
邁克爾·波特說,損害企業競爭戰略的,是其自身不斷增長的衝動。當諮詢的核心能力萎縮后,設計和推廣的錢也賺不到了。
隱性品牌延伸:從培訓到協會
各名牌大學都在辦各種班,企業家參加培訓學習順便結交人脈,是常見的現象。
培訓班也樂於鼓勵這種現象,經常組織學員們遊學:名為旅遊加學習,實際就是旅遊。長此以往,培訓班發現學費越來越低、招生越來越難、學員檔次越來越差。
因為不管是EMBA、MBA也好,首先是培訓和學習的功能,結交人脈只是附加的次要價值。一旦各培訓班把次要價值拿來刻意經營,就是品牌延伸了,培訓和社交本來是兩個品類。
當學員產生 “去學習主要是為了認識人” 的認知,他們就會把培訓和商會、協會比較:需要花幾萬塊錢去認識人嗎?交個幾千塊會費也可以做到啊。
所以高校的MBA、EMBA降價到商會的價格,根本原因是沒忍住品牌延伸的衝動,把自己變成了商會。
以上,總結了幾種隱性品牌延伸的現象。和常見的顯性品牌延伸相比,隱性延伸更難察覺,更有誘惑性和隱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