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定西日報
(圖一)
(圖二)
□ 宿勝利
百年之前,安特生在辛店文化中就已經敏銳地發現了一個秘密,他在《甘肅考古記》中指出:“是以甘肅遠古各期,當以辛店期為吾人知之最稔。”“辛店期陶甕之底,自下視之,多作凹形,故與早期平底之陶器,相異之處頗為明瞭也。”
這位瑞典地質學家將甘肅史前文化代分為六期,即齊家期、仰韶期、馬廠期、辛店期、寺窪期、沙井期。20世紀40年代,中國考古學家夏鼐在廣河縣半山遺址一個叫羊窪灣的地方考古發掘,根據新發現的層位關係,提出了甘肅仰韶文化早於齊家文化的論斷,糾正了安特生“六期說”中的歷史斷代錯誤,並在其後的研究中發現,甘肅仰韶文化與河南仰韶文化有頗多不同,提出以馬家窯遺址為代表的文化應為獨立形態的文化,並將之稱為“馬家窯文化”。在甘肅遠古各期文化中,安氏為什麼對辛店文化情有獨鍾、“知之最稔”,那是因為辛店期已經進入青銅時代,不僅社會化文明程度高,而且發明創造亦比比皆是,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辛店文化在陶器結構造型方面的重大突破。
辛店文化在器型上以罐類為主,同時還有鬲、盆、杯、鼎、豆、盤等豐富多樣的器型。與之前的文化不同的是,辛店文化的陶器對底部形態進行革新、創新,開創性地將陶器的底部捏塑成向內凹陷進去,如一個倒扣的小碗形狀,獨特的圜狀凹底器型,顯得別具一格。這種圜狀凹底器型設計不僅美觀,也成為識別辛店文化陶器的一個重要特徵(圖1、圖2)。這一重大技術革新,將延續了近5000年的平底陶器改良為凹底設計,其凹底結構原理至今仍應用於炊具設計,堪稱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過渡期最具突破性的技術發明之一。
陶器由平底到凹底的革新,就其結構和穩定性而言,已經涉及了物理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弧形結構具有抗壓和抗彎曲能力,相比之下,平面結構的抗壓抗彎曲能力較弱,再者,面積越大,壓強越小,以杯子、瓶子、罐子等器物為例,受到壓力最大的地方就是底部,底部如果是純平的,受壓時容易變形或破裂,凹形設計則減小並分散了底部的壓力,使器物保持穩定,並且防止因壓力不均導致的破損,不僅增加了結構強度,而且也增加了器物的穩定性,使其在放置時更加穩定,不易傾倒。這是辛店期華夏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出的勞動成果。
安特生在研究中,把辛店期與之前各期文化的陶器進行對比,發現辛店期文化器型底部多數是凹進去的,而以前各期陶器則是平底的,如圖2馬家窯文化菱格紋單耳彩陶壺底部。器物底部凹形是辛店文化和其他文化區別的一大特徵,但安氏並未意識到這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創造,它以新的思維、新的方法和新的技術,生產新的產品,使得辛店陶器更加堅固、耐用、易放,減少了破損,增加了使用壽命,極大地改善了生活品質,為社會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辛店文化凹底設計這一發明創造,對後世飲食器具的製造、發展,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長遠、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文明的進程,在人類物質文化發展史上有很高的價值。
如今,器物底部凹陷設計已司空見慣,看一看我們現在使用的杯子、碗、碟子以及瓶瓶罐罐等底部造型就會明白,這些都是由辛店文化一路傳承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