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桂林日報
桂林藏家在重慶淘到清代青花瓷罐,罐身圖案酷似煙雨灕江
這一刻,“天青色等煙雨”的浪漫具象化了
□本報記者韋莎妮娜 文/攝
幾個月前,桂林青年收藏家蔡宇軒在重慶淘寶時意外遇到一個清代青花瓷罐。定睛一看,罐身上的圖案酷似煙雨籠罩下的桂林山水。於是他二話不說,買下了這個青花瓷罐。近日,記者見到了蔡宇軒,聽他講述和這個青花瓷罐結緣的故事。
百年青花瓷罐紋樣酷似桂林山水
說起自己近來收藏到的寶貝,蔡宇軒很中意這隻青花瓷罐。原因無他,瓷罐上的紋樣實在太像桂林山水了。“你看,這裡是象鼻山,下面是它在江上的倒影。象鼻山的對面那個小山頭依稀可見,像是塔山。留白處就像蜿蜒的灕江……”順著他的手指,記者看到了一幅朦朧又寫意的“煙雨灕江圖”。青花瓷特有的藍色更為畫面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
蔡宇軒說自己癡迷於收藏多年,尤其喜歡陶瓷類的藏品,手裡也有不少明清時期的陶片標本。去年他開始了專項收藏,在全國各地收集各個窯口如廣東石灣窯、河北磁州窯、安徽界首窯、湖南銅官窯、雲南華寧窯、四川西壩窯、湖北馬口窯明清時期有意思的瓷器。
讓蔡宇軒一眼看中的這隻青花瓷罐原本在重慶一個玩家手裡。瓷罐拿到手后,他還專門去了一趟象山景區,對照著同一個角度觀察了很久,罐身上的山無論是山形還是位置,都有著很高的相似度。這讓蔡宇軒對青花瓷罐的來歷產生了濃厚興趣:“罐子究竟是什麼人繪製的?這位手藝人是否在一百多年前遊覽了桂林山水,然後念念不忘地將其畫在了瓷罐上?”
老罐“身世成謎”,浪漫卻跨越古今
素坯勾勒,瓷土細膩,髮色鮮豔。青花瓷的“青花”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在陶瓷胚體上作畫,再施上一層透明釉,經過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青花瓷技術在唐宋已經初現端倪,到元代則進入了成熟期,明代更是達到了頂峰。除了白地青花,還有釉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哥釉青花等。
這隻罐子有沒有可能是在桂林燒制的?在桂林出土的青花瓷器里為何沒有桂林山水紋樣?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相關專家。
桂林博物館副館長洪德善介紹說,我市出土的300余件梅瓶基本上是景德鎮出產的精品,系明代靖江王府向景德鎮定製燒成的,因此出現桂林元素的可能性不大。
桂林陶瓷協會專家表示,目前桂林尚未發現燒制青花的窯口。一方面是瓷土的問題,桂林本地用的是陶土,陶土不夠細膩,無法在上面繪畫;其次,陶土達不到青花的燒制溫度1300攝氏度,過高易裂。還有一個方面,青花瓷作為唐以來的外銷瓷是有貿易屬性的,當時也沒有人會來嶺南地區購買青花瓷。多種原因疊加之下,可以確定歷史上桂林不出產青花瓷。
而在清代康熙年間,重慶地區有歌樂山古窯廠,窯廠燒制青花瓷器,因此這隻罐子有可能是那裡出產的。另一種可能是罐子還是出自大名鼎鼎的景德鎮,隨民間交易到了重慶。
“無論是出自重慶還是景德鎮,如今我們都能從罐身上的寫意山水中讀到古人嚮往自然山水的那份雅趣,也直觀地感受到了‘天青色等煙雨’的浪漫。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做一個民藝博物館,把這份跨越古今的浪漫展陳給更多人看。”蔡宇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