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謎團能否破譯
更新于:2025-03-26 04:31:20

本文轉自:定西日報

  距今約5000年的馬家窯文化,與仰韶文化一脈相承,造就了中國彩陶史上的藝術巔峰。該文化以彩陶為代表的文化影響力在我國西北、西南不斷擴散拓展,生動展現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進程。

  “圖畫的《史記》”“遠古文明之光”“中西交流的先行者”……馬家窯文化發現百年來,其豐富意蘊如“謎”般吸引人們不斷追尋、探索。如今,隨著馬家窯文化研究不斷深入,我國黃河流域先民的生活圖景漸次展開,蘊藏中華民族開拓、創新精神的彩陶文化逐漸煥發新時代華彩。

  史前彩陶的集大成者

  登上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洮陽鎮馬家窯村的馬家窯黃河史前文化遺址公園木棧道,不一會兒便來到一處高原斷面,斷面呈現層層堆疊的樣貌,數千年的文明印跡一目了然。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研究院文博館員趙志剛指著斷面告訴半月談記者,其中顏色偏白、厚達40至50釐米、所含陶片最多的一層便是距今約5000年的馬家窯文化堆積層。斷面不遠處正對著的幾處臺地上,坐落著馬家窯人生活的部分遺址。

  1924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洮河邊的馬家窯村發現了馬家窯遺址,將其文化遺存稱為“甘肅仰韶文化”。20世紀40年代,我國考古學家夏鼐經過研究,認定其具有區別於仰韶文化的獨特性,將其命名為“馬家窯文化”。

  彩陶的大量製作使用,是其最鮮明的特徵。明亮如漆的黑彩、紅彩、白彩,靈動的水波紋、漩渦紋、網格紋,豐富的蛙形、魚形、人形……馬家窯文化彩陶器型多樣、色彩絢麗、線條流暢、圖案極富變化,既繼承了仰韶文化的部分紋飾特徵,也呈現全新的藝術創造性。

  “彩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有的產物,而馬家窯文化不管是絕對數量還是精美程度等,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我國史前彩陶的集大成者,體現出馬家窯社會相當高的文明化程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志委說。

  以彩陶為代表,馬家窯文化不僅在黃河上游甘青地區孕育出一塊文化高地,還不斷向西北、西南傳播。目前馬家窯文化遺址發現達上千處,甘青地區經考古發掘的重要遺址有20多處,該文化沿河西走廊西傳至新疆,南抵川西北地區,西南至青藏高原,對後世羌藏文化、古蜀文明等都產生重要影響。

  “彩陶不僅代表了高超的手工技藝,還凝聚著先民豐富的思想內涵。各地先民們在使用馬家窯彩陶的同時,也共同接受認同器物所承載的文化觀念。因此可以說,馬家窯文化的傳播,影響和奠定了整個西部地區的文化基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韓建業說。

  早於絲綢之路的“彩陶之路”

  距今5000年前後,隨著馬家窯文化逐漸興起,中原仰韶文化的發展卻相對沉寂。與仰韶文化一脈相承的馬家窯文化,為何發展出不同路徑,並成就我國史前彩陶藝術之巔峰?或許,可以從其開拓進取、兼收並蓄的文化底色中尋找線索。

  郭志委認為,仰韶文化沿黃河及其支流溯流而上,在黃河上游的肥美谷地和兩岸階地紮根,並與當地早期漁獵採集人群融合,從而發展出馬家窯文化。彩陶業則是馬家窯人傳承仰韶彩陶傳統,因地制宜強化手工業生產發展的特色經濟。隨著馬家窯文化的繁榮,馬家窯人不斷西進,從而直接或間接與歐亞大陸腹地的文明產生了聯繫。

  陶土之上,繪就著奇妙的交流例證。考古學家們發現,源自西亞及中亞的舞蹈紋、鋸齒紋“巧合般”出現在甘青地區馬家窯文化彩陶上,而在南亞次大陸喀什米爾地區也出土過與馬家窯文化基本相同的彩陶和石刀。馬家窯文化與黑海地區庫庫特尼—特裡波利文化相隔萬里,卻都沿襲著陶塑人頭像的彩陶傳統。

  此外,在地處馬家窯文化腹地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林家遺址,還出土過我國最早的青銅刀,這一技術被認為最早起源於西亞。青海地區的馬家窯文化宗日遺址也出土有來自印度洋的海貝等。

  韓建業認為,早在絲綢之路之前,就可能存在一條以彩陶為代表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彩陶之路”。除了彩陶方面的交流,中西方文化還順此通道進行金屬器、農作物、家畜、宗教、藝術、思想等諸多方面的交流。

  “目前雖然此通道的具體路徑還不清楚,但本就極具開拓精神的馬家窯人應該在該通道的文化交流中發揮著橋樑作用。”韓建業說。

  從當代格局來看,馬家窯文化主要分佈的甘青地區正處在中西通道的“樞紐地帶”,這裡農牧交錯、山河相依,往東鎮守通往河西走廊的門戶,南下聯通藏彝走廊。隨著馬家窯文化的地理拓展,逐漸構建出一條溝通交流、融合發展的文化帶。在這條文化帶上,不同文明碰撞融合激發出新的靈感,讓馬家窯人創造出燦爛豐富的文化。

  郭志委認為,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對西北高地第一次大規模開拓的成果,極大拓展了中華文明的發展空間,成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先行者,並對後世青銅時代的大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匠心傳承與創新

  在馬家窯遺址公園所在的台地上舉目四望,只見厚厚的第三紀紅土矗立在洮河兩岸的黃土溝壑之間。今年65歲的陶匠閻建林曾多次來到這裡,感受陶土的細膩,撿拾散落在田間地頭的遠古文明碎片。他花費了多年時間,只為“復原”馬家窯文化彩陶製作的傳統技藝。

  “彩陶製作是個精細活,但無論怎麼研究,都無法百分百還原古人的技藝。即使用最柔順的毛筆,總也繪不出古人那樣的細膩感。”閻建林說。

  在大眾看來,閻建林的彩陶工藝品與彩陶文物看起來已十分神似。為了保持顏色和質感,閻家始終堅持使用燒柴火的磚火窯,窯一開燒,十多個小時離不開人。

  千年不褪是匠心。閻家生產的彩陶工藝品備受市場青睞,年售仿製彩陶工藝品3000多件。

  在臨洮縣大大小小共12所中小學的陶藝課堂上,學生們都學著閻建林的樣子,捏陶繪彩。有的學生在興趣社團從小學二年級堅持學到六年級。泥條盤築是孩子們最常用的成型方法,這是馬家窯文化彩陶技藝的主要特徵。

  有人傳承,也有人創新。在臨洮縣馬家窯文化產業園彩陶小鎮,彙聚著一群年輕的制陶師和設計師。學習陶瓷產品設計的於倩2015年來到這裡,在陶魂的“浸潤”下,專研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創新。她通過替換工藝、重排結構等方式將馬家窯文化的紋飾“重構”在新的器物之上,如今作品已經擺滿了一牆櫃子。

  每年,眾多遊客、專家學者、藝術愛好者都被馬家窯文化吸引而來,實地探訪馬家窯遺址,親身體驗傳承悠久的制陶樂趣。為了讓遊客們更好地了解馬家窯文化,臨洮縣正在打造馬家窯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建設馬家窯黃河史前文化遺址公園。連馬家窯村也“換裝”彩陶主題,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半月談記者瞭解到,近年來臨洮縣衙下集鎮寺窪遺址的考古發掘有了新的重大發現,將有望為破譯馬家窯文化的謎團提供新的線索。

當民歌與AI相遇
當民歌與AI相遇
2025-04-01 09: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