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何來?
更新于:2025-03-26 04:09:11

本文轉自:濟南日報

  □徐祥法 劉家文

  位於淄川城子村的“萊蘿蔔古城遺址”碑。

  牟丞之印

  來無(萊蕪)丞印

  一個古老的地名背

  後,往往鐫刻著深刻的歷史印記。古代萊蕪,南北牽齊魯,東西連海岱,重要的地理位置,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元素。古往今來,諸多史家對於“萊蕪”之名的由來,進行了諸多探討。然諸說或猜測臆想,或望文生義,都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本文試就此做一探討。

  “萊蕪”由來諸說辨

  對於“萊蕪”之由來,大體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是“山取”說。酈道元《水經注》曰:“余按泰無,萊柞,並山名也,郡縣取目焉,漢高祖置。《左傳》曰:與之無山及萊柞,是也。應劭《十三州記》曰:太山萊蕪縣,魯之萊柞邑。”酈氏引言有誤,《左傳》原文為“辭以無山,與之萊柞”,非“與之無山及萊柞”。這句話的背景是,魯昭公七年(前535年),因晉國為杞國索要成邑,魯國執政的季孫不敢得罪晉國,欲將成邑還給杞國。據有成邑的孟孫氏不願讓出,季孫答應給孟孫以桃邑換成邑,成邑宰謝息又言桃邑無山,季孫又“與之萊、柞”方才讓出成邑。《水經注》又雲,“漢末,有范史雲為萊蕪令,言萊蕪在齊,非魯所得。”清代地理學家葉圭綬認為,“漢萊蕪縣去臨淄百數十里,在長城嶺北,乃齊地,非魯地。”“魯之萊柞邑”之說自然不確。

  二是“萊民播流”說。“齊景公滅萊,萊人播北谷,邑落荒蕪,故雲萊蕪。”此說出自何處,無考。這是歷史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種說法,諸多史家援引此說,諸如北宋樂史的《太平寰宇記》等。此說顯然有望文生義之嫌,從而引起更多人的質疑,如清代顧炎武《日知錄》雲,“(萊蕪為)《禹貢》所謂萊夷也。夾谷之會,齊侯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宣尼稱‘夷不亂華’是也。是則會於此地,故得有萊人,非召之東萊千里之外也。”是說萊蕪是《禹貢》所說的萊夷之地,參與齊魯夾谷會盟的萊人是當地土著居民,並非從千里之外的東萊地區招來的萊人。經考證,萊蕪及周邊地區確為萊人世居之地,非東萊遺民播流之所。下文詳述。

  三是荒蕪說。“萊蕪”二字是荒蕪的代名詞,如南宋薛季宣詩雲“暑雨沾我衣,萊蕪絆我轅”,南韓宋韓淲“下視城郭居,萊蕪欠耘鋤”,明代江源“豪門書劄從今絕,原野萊蕪趁雨耕”等等,“萊蕪”表達的均為荒蕪之意。由此,有人將此引申為萊蕪地名由來,未免太過牽強。用不太友好的兩個字作為地名,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四是牟蕪音轉說。王獻唐先生《山東古國考》雲:“萊蕪是因萊族與牟族雜居得名,古讀牟為重唇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蕪。”然而,“牟”與“蕪”除音韻上相近之外,再未發現兩者有何關聯。如原萊蕪境內的牟國,自西周建國到唐代撤銷牟縣,一直稱“牟”,從未因“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蕪”而有“蕪國”“蕪縣”之說。再者,古人若將筆劃簡單的“牟”字改為繁雜的“蕪(蕪之繁體)”字,舍簡從繁,頗為匪夷所思。萊蕪籍人士李鴻傑先生曾得臨淄出土西漢早期封泥“萊蕪丞印”及“牟丞之印”幾張(《濟南時報》2024年7月8日),泥印“牟”“無(蕪)”涇渭分明,毫無瓜葛。

  對於“萊蕪”由來,古代諸說難以成立,今人之論也難周全,檢波“萊”由,須另闢他徑。

  萊蕪及周邊地區,曾為萊夷居地

  現代著名學者、教授李白鳳先生認為,“薄丘應該和萊蕪、商丘、殷墟一樣,由古老氏族之居地而得名。”(《東夷雜考》,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頁)薄丘因東夷薄姑氏居地得名,商丘是因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受封於商,後人便稱商族人居住過的廢墟之地為商丘;而殷墟因此地為商朝後期都城的遺址而得名。關於“萊蕪”的得名,與此地為古萊夷居地相關。

  事實上,從文獻記載、青銅器銘文、出土器物等多方面考證,萊蕪及周邊地區,確為萊人世居之地。

  《尚書·禹貢》有這樣一段話:“萊夷作牧。厥篚檿絲。浮於汶,達於濟。”意思是說,萊夷一帶可以進行畜牧養殖,進貢的物品是成筐裝的柞蠶絲,進貢的船隻行於汶水

  達到濟水。雖魯中地區有多條河流名汶,但與古濟水

  相連者,惟源於萊蕪的

  大汶河。從中可知,有著先進畜牧業的萊夷先民曾居住於萊蕪一帶。另外,萊蕪附近有徂徠山、徂徠山萊門、沂源浮來山、新泰石萊、古代魯國萊山(原山以西)等諸多“萊”音地名可以看出,萊夷在這裡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記,並非東萊之民流播於此。明嘉靖《山東通志》載,“泰安之萊蕪為萊夷所有”。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出土於臨淄齊國故城的叔夷鐘,是春秋晚期齊靈公為封賞大臣叔夷滅萊有功而鑄造的器物,銘文敘及先祖商湯在伊尹的輔佐下,受天命而翦滅夏人,因而統治九州。銘文中有賞之萊邑“縣三百”,萊之“造鐵徒四千”。山東大學任相巨集教授認為,“萊蕪古代就以礦冶而有名,境內礦冶遺址眾多。這與叔夷鍾銘記載相一致。由此可見,靈公滅萊之前,萊人一直居住於現今萊蕪、博山、沂源一帶的崇山峻嶺之間,且礦冶具有一定規模。”“(萊蕪東部沂源縣境內的)姑子坪遺址就位於齊長城之南魯山之陽,正是萊夷之地。”(《山東沂源縣姑子坪周代遺存相關問題探討》,《考古》2003年第1期)

  李白鳳先生的朋友圈中,不僅有佟培基、唐蘭等頂級歷史學家,也有陳師曾、武慕姚等收藏家、鑒賞家,因而,他對諸多青銅器的來龍去脈知之甚多。他在《奄族考》一文中寫道,萊夷“‘亞□’之器多出於益都、萊蕪一帶”;在《古銅韻語》文中又言,萊夷“㠱族青銅器多見於山東省黃縣、益都、萊蕪一帶”,(《東夷雜考》第57頁、第100頁)諸多萊夷青銅器出土於萊蕪,也是萊蕪為古萊夷居地的有力證明。

  一般認為,萊夷活動中心大體在濰淄流域。但是,古代部族為拓寬發展空間,離開中心區域居於他地的“飛地”現象屢見不鮮,萊蕪及周邊一帶的萊族居地即為其例,這就是史學界所謂的古代部族“插花地式分佈”。

  “萊蕪”之名,源於夾谷會盟

  這一著名歷史事件

  《大明一統名勝志》載,萊蕪縣,“春秋夾谷地”,是說萊蕪春秋時期在夾谷之地。明代太常寺少卿、章丘人李開先在嘉靖《萊蕪縣誌》序文中說,“參以《齊乘》《寰宇記》《一統志》《輿地》《三齊》等紀,乃知縣名萊蕪,漢所置也,國朝因之,周為夾谷。”說明萊蕪為漢代所置縣,明朝沿用此縣名,漢前萊蕪未有建制,上溯到周代,萊蕪城所在的地方是夾谷。那時今萊蕪境內為嬴、牟二國(邑)。清代著名古文學家牟願相曾隨其父牟綏寓居萊蕪六年之久,臨別之時贈萊蕪好友張墨賓系列詩作,他在《留別張墨賓詩序》中有“余從大人宦遊夾谷於茲六載”之句,牟願相精通古文,自然知道萊蕪的來龍去脈,萊蕪來源於夾谷,古代夾谷成為萊蕪的別名。

  夾谷為何變成萊蕪?這當與萊人參與的齊魯夾谷會盟這一著名歷史事件有關。

  《史記·齊太公世家》:“四十八年,與魯定公好會夾谷。犁鉏曰:‘孔丘知禮而怯,請令萊人為樂,因執魯君,可得志。’景公害孔丘相魯,懼其霸,故從犁鉏之計。方會,進萊樂,孔子歷階上,使有司執萊人斬之,以禮讓景公。景公慚,乃歸魯侵地以謝,而罷去。”是說齊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齊景公和魯

  定公在夾谷進行“友好”的會晤。齊臣犁鉏說:“孔丘懂得禮制卻膽小,請讓萊人進行樂舞表演,我們趁此機會挾

  持魯君,以達到我們的目的。”景公擔心魯國稱霸,

  就聽從了犁鉏的計謀。

  會晤剛開始,齊景公便

  讓萊人表演樂舞,孔子看出了其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陰謀,便登上會晤台,命令本國武士抓住萊人並斬首,隨後又引用周禮說教於景公。景公很慚愧,便歸還所侵佔的魯國土地以謝罪,然後就離開了。

  至於夾谷會盟的所在地,諸多史料意見不一,長期以來在史學界仍爭論不休,迄無定論。考慮到春秋戰國中前期的齊國,與魯國實力差距不大,在軍事力量上魯國反要勝出一籌。比如西元前684年的長勺之戰,魯國以少勝多大敗齊軍,成為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再如夾谷會盟十六年之後的艾陵之戰,魯吳聯軍成功運用預備隊作戰,殺得齊軍丟盔卸甲。夾谷會盟,齊國居心叵測,但又忌憚魯國的軍事實力,會盟位址選擇在本國境內當然是上等方案,但這種方案魯國顯然不會答應。因此,在兩國交界處會晤是兩國都可以接受的。《管子》雲:“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據文史專家張華松先生研究,“齊長城是在春秋後期的姜齊靈公(?—前554年)至戰國中期的田齊宣王(約前350年—前301年)的長達數百年的時間里分期逐段完成的。”夾谷會盟之時,齊魯兩國正以齊長城為邊界線。《水經注》雲:“《從徵記》曰:(萊蕪)城在萊蕪谷,當路阻絕,兩山間道,由南北門……夾谷之會,齊侯使萊人以兵劫魯侯,宣尼稱夷不亂華是(此地)也。”明末清初顧炎武《日知錄》、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以及《大清一統志》等權威史書皆從此說。可見,所謂夾谷,在萊蕪故城所在的萊蕪谷一帶。而萊蕪故城,正是齊長城的一個重要關隘。

  在夾谷會盟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環節,那就是“萊人進樂”。齊靈公滅萊后,將獨具特色的萊樂納入齊樂,成為齊樂的四大板塊之一(宮廷雅樂、萬舞、韶樂、萊樂)。樂,並非現在意義上的音樂。《說文》:“舞,樂也。”古代舞、樂互通。“萊樂”的表演形式有手執方令、旌、羽、劍、戟等舞具的“四方之樂”,還有倡優、侏儒之類的樂舞。齊景公之所以在會盟中使用萊樂,正是因為表演道具有劍、戟等實用兵器,用萊人劫持魯侯。

  可以想見,齊國蓄謀已久、別有用心的夾谷之會,在會盟之前就做足了準備。萊人樂舞表演也在夾谷一帶排練了很久。會盟過程中的正式“演出”,更是將“萊樂”表演到了極致。當地居民因處於齊魯邊境,厭惡了刀光劍影的寒氣、金戈鐵馬的揚塵,在那個精神食糧極度匱乏的年代,看到了美輪美奐的萊樂表演,自然津津樂道,久久難忘。久而久之,夾谷就變成了“萊舞谷”(萊人表演樂舞的谷地)。

  “舞”的初字為“無(無)”,如《周禮·地官·鄉大夫》:“五日興舞。”《欽定周官義疏》注:“故書‘舞’為‘無(無之繁體)’,杜子春‘無’讀為‘舞’。”是說以前書寫這個“舞”為“無”字。後來,為了明確“無”的“舞蹈”意義,就在“無”的基礎上加上表示左右兩隻腳的部件“舛”,就成了“舞”字。換言之,“無”字的本義是“舞蹈”。“無”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西周金文基本繼承了甲骨文字形,從字形上看,甲骨文、金文中的“無”字像一人雙手持羽毛或牛尾起舞的樣子。“萊舞谷”也就是“萊無谷”,後來將“無”字加上“艹”,或受古代常用代表荒蕪之詞“萊蕪”影響之故,將“萊無”變成了“萊蕪”。漢武帝時期,在萊蕪谷建萊蕪城,城因谷名,萊蕪作為一個城市名稱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漢末,范丹為萊蕪令,作為古代廉吏的典範,使得“萊蕪”又成了廉吏的代名詞。歷代文人雅士揮毫讚歎,如漢末樂府謠:“甑中生塵范史雲,釜中生魚范萊蕪”;唐盧照鄰《失群雁》:“金龜全寫中牟印,玉鵠當變萊蕪釜”;唐杜甫《贈裴南部》:“塵滿萊蕪甑,堂橫單父琴”;南宋范成大《次韻施進之惠紫芝術》:“摩挲萊蕪甑,塵生不須拂”;明丁鶴年《送奉祠王良佐奔訃還兗城》:“門外猶維桓典馬,釜中屢出萊蕪魚”,等等。

  自西漢元狩元年(前122年)首設萊蕪縣,至唐長安四年(704年),萊蕪縣城一直在淄川城子

  村。長安四年,萊蕪縣城遷往廢嬴縣舊址(萊蕪區苗山鎮南文字村,北魏時期

  嬴縣城由羊裡街道城子縣村遷

  此),萊蕪縣城進入今萊蕪境內。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萊蕪縣城再次遷移,遷移地就是現在的萊蕪城。

青山有幸埋忠骨
青山有幸埋忠骨
2025-03-26 02:02:38
春分·花事
春分·花事
2025-03-26 02:05:20
在典籍裡探尋春天
在典籍裡探尋春天
2025-03-26 02:08:07
一部老北京的思鄉史
一部老北京的思鄉史
2025-03-26 02:08:18
春天的顏色
春天的顏色
2025-03-26 02:09:04
石上舊精魂
石上舊精魂
2025-03-26 02:09:45
內有乾坤的諸葛碗
內有乾坤的諸葛碗
2025-03-26 02:09:57
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
2025-03-26 02:15:04
元龍“四進士”巨松
元龍“四進士”巨松
2025-03-26 03:02:39
陳子福的摺扇情懷
陳子福的摺扇情懷
2025-03-26 03:02:46
蛤 蟆 珠
蛤 蟆 珠
2025-03-26 0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