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他給人們留下豐富的科技文化遺產
——紀念李約瑟逝世30周年
在武漢大學萬林藝術博物館展出的李約瑟塑像。視覺中國供圖 |
◎付 雷
30年前的3月24日,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生物化學家、科學史學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離開了人世,但卻給人們留下了豐厚的思想和文化遺產。
1900年12月9日,李約瑟出生於英國倫敦。在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他進入生物化學家霍普金斯主持的實驗室。1931年,李約瑟出版三卷本《化學胚胎學》,由此成為化學胚胎學學科創始人,隨後他又出版了《胚胎學史》,並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可以看出,李約瑟在成為科學史家之前,已經是非常成功的生物化學家。
1937年,受來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魯桂珍等三位中國留學生的影響,李約瑟對中國古代文明產生了濃厚興趣。他於1943年來到中國,創辦了中英科學合作館並擔任館長。從1943年到1946年,李約瑟在中國西南、西北、東南、北部等地區考察,重點關注中國當時的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
1948年,李約瑟開始撰寫多卷本《中國的科學與文明》(英文簡稱SCC)。在他的眾多研究成果中,最重要、最為世人所熟知的就是這套書。新中國成立后,李約瑟多次訪華,曾組建英中友好協會、英中瞭解協會並任會長。1994年,李約瑟入選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
在李約瑟之前,西方世界對於中國的科學與文明缺乏足夠的認知,科學技術史的書寫更是以西方,特別是歐洲為中心。李約瑟關於中國古代科學與文明的研究,打破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學術話語體系,跳出了傳統的文藝復興以後近代科學的範式,從文明的角度審視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上的成就。這對於世界科學技術史研究和中國科學技術史學科的發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約瑟的這套巨著以及他的研究範式,如文明史視角的科學技術史研究,非西方中心的話語體系,重視物質文化、思想文化和政治文化的互動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很多人都是通過“李約瑟難題”認識李約瑟的,這也是李約瑟的重要思想和文化遺產之一。“李約瑟難題”是李約瑟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中心問題,其核心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為什麼在西元前2世紀到16世紀之間,在將自然知識應用於實際方面,中國比西方更有效;二是為什麼近代科學誕生於伽利略以後的歐洲,而不是中國?“李約瑟難題”是一個開放性問題,吸引了全球學者的關注,尤其是中國的知識份子顯示出對該問題的極大熱情。此外,進入21世紀,錢學森就中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這兩個問題在當下都具有現實意義,既是相關的問題,同時又有明顯區別,需要結合起來討論。
在20世紀40年代,李約瑟對外遷至雲南、四川、貴州、陝西等地區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一大批高校及它們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考察。他留下的豐富文字和圖像資料,包括工作報告、信件、報導、日記、照片等,給後人研究當時的教育和科研狀況提供了重要的一手文獻。相較於對李約瑟的科學技術史研究和“李約瑟難題”,目前我們關於這些內容的研究還非常少,需要進一步加強。
此外,李約瑟還在劍橋大學成立了李約瑟研究所。該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主體是東亞科學史圖書館,主要研究方向是東亞科技文明史。東亞科學史圖書館收藏了李約瑟收集的中國典籍,還有其他人的贈書和圖書館購買的圖書,總計2萬余部。研究所不僅繼承了李約瑟的遺志,繼續編寫中國科學技術史著作,而且接收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科學技術史訪問學者,是中國科技史研究的重鎮。
(作者系浙江師範大學副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生物學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