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應該快樂?其實當初並不是
更新于:2025-03-26 03:09:44

本文轉自:齊魯晚報

生日應該快樂?其實當初並不是

——說說中國古代生日習俗如何演化

  清代張愷梁德潤張維明合繪的《群仙祝壽圖》
  明代仇英《祝壽圖》

  唱生日歌、點蠟燭、吃長壽麵……這是現代人過生日的標準流程。古代人的生日怎麼過?有什麼不一樣的習俗?今天我們就跟隨古人的文章詩詞,一探究竟。

  □紀習尚

慶祝生日並非自古就有

  慶祝生日,並不是自古就有的。宋代的陳淳在《北溪字義》中說:“古經書本無生日之禮。”第一,古人會慶賀新生命的誕生,如《史記》載:“高祖、盧緒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賀兩家。”人們以羊肉和美酒,祝賀劉邦和盧緒的父母喜得貴子。這是慶祝嬰兒降生,而不是慶祝生日。確實,即便貴如漢高祖劉邦,史書中也沒有只言片語提到他出生的日期,更不要說過生日的記載了。

  直到南北朝時期,史籍中才有了過生日的明確記載。文學家顏之推(531年~約590年),在《顏氏家訓·風操》中提到江南人過生日的習俗:小孩出生一周年後,父母為他們置辦新裝,洗浴打扮一番之後,在他們面前擺上刀箭紙筆、縫紉用品,以及“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等。,任憑他們抓取。目的是“驗貪謙愚智”,稱為“試兒”。親朋好友則藉機聚到一起,擺上宴席,大吃一頓。這個周歲生日習俗流傳到現在,就是“抓周”。之後,孩子每年生日時,也都有“酒食之事”,可見,慶祝生日,在那時已經成為定俗。

  顏之推還提到,梁元帝蕭繹(508年-555年)少年時,每到八月初六生日之時,“常設齋講”,也就是舉行宣揚佛法的聚會。蕭繹算得上有據可查的,最早過生日的人。

  不過,那時的生日,什麼時候能過,什麼階段不能過,卻是有講究的。俗話說“孩子的生日,娘的苦日”。講究孝道的古人更加知曉這個道理。雙親在時,和父母一起開開心心地慶祝生日,這是人之常情,也是輿論認可的。一旦父母去世,那麼自己的生日就變成感懷之日、感傷之日,這時還繼續為自己慶生,會被人視為“無教之徒”。顏之推就對這樣的人很不齒,批評他們說:“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相反,上面提到的梁元帝蕭繹,雖然小時候每年都慶祝生日,但“自阮修容薨歿之後,此事亦絕”,阮修容是蕭繹的母親,她去世後,蕭繹就再也不過生日了。

  這一禁忌隨著時間的流轉逐漸鬆動。但直到隋唐時,人們依然會在生日時,追憶紀念自己逝去的雙親。隋文帝楊堅為了報答已故父母的養育之恩,就在自己的生日時,下了一道《生日海內斷屠詔》,要求天下人斷屠一天:“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但風樹不靜,嚴敬莫追,霜露既降,鹹思空切。六月 13,是朕生日,宜令海內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斷屠。”

  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十七年(643年)十二月的一天,突然對著侍臣們哭起來,原來這天是他的生日,他想起了自己去世的雙親。李世民感歎說:“世人們都以為生日是可喜樂的事,但對我來說,卻只有感傷和思念罷了。我如今君臨天下,富有四海,想要侍養雙親,卻永不可得。”他從自己的感受出發,不贊成其他人過生日,認為這既不合情也不理:“奈何以劬勞之辰,遂為宴樂之事!甚是乖於禮度。”

唐代皇帝生日全國放假

  一代雄主李世民可以選擇自己不過生日,卻無法動搖社會上業已成型的生日習俗。

  唐代戴叔倫在外做官多年,再度返家時,正趕上女兒五歲生日。戴叔倫把孩子抱在懷裡,既欣喜,又遺憾沒有伴她成長:“五逢晬日今方見,置爾懷中自惘然。”作為彌補,他在孩子的生日思考起教育問題,今後是給她針線、琴棋,還是蔡邕留與女兒蔡文姬的書籍?他把這些感觸,都寫在《少女生日感懷》詩中。

  另一位唐代詩人李郢,妻子過生日時,他正在旅途中。李郢思念愛人,寫下《為妻作生日寄意》相寄,是一首情義滿滿的生日情歌:“金鳳對翹雙翡翠,蜀琴初新上七絲弦。鴛鴦交頸期千歲,琴瑟諧和願百年。”

  唐朝的皇帝們似乎也忘了唐太宗的教誨,慶生活動的規模搞得很大。他們可以在平時不收禮物,但生日賀禮是一定要收的。唐初中宗和唐睿宗時,都曾下詔:平常的節日,不要給皇帝送禮物,唯獨五月五日和皇帝生日例外,太子和諸王公主等至親們,可以送些衣服之類的賀禮。到了唐代宗時(762年-779年在位)時,生日饋贈之風日炙,以至於“四方貢獻至數千萬者,加以恩澤,諸道多尚侈麗以自媚”,一次就收數千萬錢的生日禮物,生日成了聚財工具。他的兒子唐德宗也不甘落後:“百僚上壽,多獻珍異。”其中,建中元年的生日,大臣李正己、各捐贈 30,000 隻動物,妃父王景先、駙馬高怡獻金銅像。

  皇帝們還把自己的生日過成了國家假日。開此先端的是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癸亥,玄宗在花萼樓宴請百官,慶祝自己的生日。其時天下太平,百官們在熱鬧喜慶的氛圍中,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表文,請求皇帝將生日(八月初五日)作為千秋節,普天同慶。唐玄宗自然欣然同意。這個生日,王公以下的貴族和官員們敬獻銅鏡和承露囊,地方各州舉辦宴會,全國“假期”三天。

  次年(開元十八年)的千秋節,舉行了更為隆重的活動,除了放假三天外,“村閭社會,並就千秋節先賽白帝,報田祖,然後坐飲散之”,從城市到農村,又是賽神,又是飲宴,一派盛世的歡欣景象。這一年,唐玄宗繼續在花萼樓宴請官員,他的興致很高,賞賜四品以上官員“金鏡、珠囊、纂彩”,五品已下官員束帛。

天長節的詩詞大會

  唐玄宗的生日宴上還舉行“詩詞大會”,皇帝親賦《千秋節宴》詩,描寫了那個時代的生日慶典景象。一是“獻遺成新俗,朝儀入舊章。月銜花綬鏡,露綴彩絲囊”,贈送生日禮物、回贈伴手禮成了“新俗”,而這些禮物,就包括裝飾精美的花綬鏡(銅鏡)和彩絲囊(承露囊);二是“處處祠田祖,年年宴杖鄉。深思一德事,小獲萬人康”,處處都在祭祀神農氏、年年都宴請老人,這豈不是小康社會的樣子?

  宰相張說參加過這樣的生日宴,作為對玄宗的唱和,他作了兩首詩。一是《奉和聖制賜王公千秋鏡應制》,感謝皇帝的伴手禮:“寶鏡頒神節,凝規寫聖情。千秋題作字,長壽帶為名。”這凝結了皇帝恩情的銅鏡上面,鑄了“千秋”二字,又系以長長的綬帶,都含有長壽的吉祥寓意。二是《奉和聖制千秋節宴應制》,把皇帝狠狠誇了一番:“五德生王者,千齡啟聖人。赤光來照夜,黃雲上覆晨。”

  千秋雖長,畢竟有定數。天寶七載(748年),唐玄宗又將千秋節改為“天長節”。唐代皇帝大多篤通道教,認老子李聃為祖先,“天長”二字源於《老子》中“天長地久”,相比千秋,更加綿延無期。

  詩人王維參加了改名後的首次天長節宴會。他有詩《奉和聖制天長節賜宰臣歌應制》,也是與唐玄宗的應和製作:“太陽升兮照萬方,開閶闔兮臨玉堂。冕旒兮垂衣裳,金天淨兮麗三光。”這樣的詩都逃不過一個套路:厚著臉皮猛誇,讓皇帝越開心越好,誰讓他是壽星呢?

  唐玄宗之後的很多皇帝,都立自己的生日為節,如文宗就以十月十日為“慶成節”,武宗以六月十二日為慶陽節。但它們的名氣遠不如千秋節(天長節)大,唐朝時與中國交流頻繁的日本,直到二戰前,還將天皇的生日稱為“天長節”。著名詩人杜甫,在天長節撤銷後,還寫詩追憶:“自罷千秋節,頻傷八月來。先朝常宴會,壯觀已塵埃。”詩人戎昱也有詩:“憶昔千秋節,歡娛萬國同。今來六親遠,此日一悲風。”他們懷念的並不是皇帝的生日,而是當年的盛世。

唐朝有哪些生日習俗

  唐朝人的生日,活動一點不比現在少。當時的生日習俗除了上面提到的送生日禮物外,還有講經宣法、奏樂唱歌、吃長壽麵等。

  講經宣法的“齋講”,是請僧人、道士和學者進行講座、座談、辯論。這種習俗似乎不是源自中國,而是隨著佛教的傳播而流行的。唐文宗時的宰相路隨等就說:“誕日齋會,誠資景福,本非中國教法。”不過,活動的主題大多圍繞感恩父母、宣揚孝道、勸人向善等,和中國的儒教所宣導的異曲同工,所以皇帝們也願意舉行。唐德宗時:“命沙門、道士加文儒官討論三教。”開了個儒、釋、道三教的辯論會;唐文宗時:“僧徒、道士講論於麟德殿。”唐敬宗過生日:“特詔兵部侍郎丁公著、太常少卿陸旦與繁等三人抗浮圖道士講論。”這些都是這種活動的延續。

  奏生日曲、唱生日歌,也不是現在才有的。楊貴妃過生日時,唐玄宗命人在驪山的長生殿舉行慶生音樂會。樂隊獻上一支新譜出的曲子,還沒來得及取名字。這時正好南方進獻的特殊生日賀禮——荔枝,隨著一騎紅塵送進殿來。楊貴妃笑了,唐玄宗也笑了,說:“不如就給這曲子取名《荔枝香》吧。”這可能是最早的生日曲了。安史之亂後,唐代由盛轉亂,再也沒有開元年間盛大的生日慶典了,但《荔枝香》等樂曲卻流傳了下來,後人說:“獨其餘聲遺曲傳人間,聞者為之悲涼感動。”

  中唐時期的將領王虔休,還讓人譜寫了一首生日曲獻給皇帝。他說:“當年玄宗開元時的天長節,何其熱鬧。但如今陛下的生日,卻沒有新譜的生日曲。正好有個懂音樂的朋友,和我談論樂章的奧妙,我於是讓他譜寫《繼天誕聖樂》一曲,昧死陳獻。”這首生日曲,後來成了《中和樂》的前身。

  唐代人生日時,還會吃長壽麵。宋人朱翌《猗覺寮雜記》載:“唐人生日多具湯餅。”關於生日湯餅有個小故事:王氏,在唐玄宗還是臨淄王時,就被聘為王妃,後來立為皇后,和玄宗是患難夫妻。這一天,正逢落難中的玄宗生日,但家裡什麼像樣的東西也拿不出。王氏的父親、玄宗的岳父挺身而出,脫下身上的衣服,換了一點白面,做成“生日湯餅”,給女婿過了個生日。後來,發達後的玄宗對王氏不好,後者哭著數落他:“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鬥面,為生日湯餅邪?”唐代稱麵條、麵片一類的水煮麵食為湯餅,這生日湯餅,算得上是長壽面的淵源了。正如《懶真子》所說:“湯餅者,則世所謂長命面者也。”

  此外,唐代生日還有吃“長命齋”的習俗,一些人家會在孩子生日時,捐錢物給寺院,委託他們準備齋飯,祈求孩子長命百歲。838年—847年,在大唐求法的日本僧人圓仁,就曾在山東青州的一家寺院吃過這種生日齋飯:“今日尚書郎君生日,因設長命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