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自然共生:2025我的自然百寶箱”年度公眾科學活動正式啟動,活動聚焦“公眾科學創新實踐”與“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雙核主題,通過五大子項目構建公眾參與的科學實踐網路,為全球超大城市中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上海方案。
今年,“我的自然百寶箱”相關活動依託“聽見萬物”小程式平台升級,構建了“五位一體”的公眾科學體系:科研數據採集、數位平臺反覆運算、科普教育創新、青少年培養以及區域科普協同。其中,科研數據採集方面,將開展“上海昆蟲家譜”更新、“上海蝴蝶監測”、“赤腹松鼠調查”、“動物路殺調查”及“崇明東灘鳥類調查”五大專案,延續“公眾參與科學”模式。2024年,已通過該平臺收集昆蟲記錄超9000條,助力《上海昆蟲名錄》新增400餘個本地物種。
“赤腹松鼠調查”為新增專案。項目專家劉群秀表示,松鼠數量的多與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生命品質的好與壞,因此可以將其作為生境品質的指示物種。“不過,如果它們數量過多、密度過大,就會對城市的基礎設施造成損害,其過多的排泄物中也容易傳遞一些病原菌,這對生態環境是有害的。”劉群秀表示,目前上海松鼠的準確數量仍是未知,以“公眾參與科學”的模式讓市民都參與進來,通過隨手上傳的方式,能夠説明研究團隊更高效地收集相關數據。
“我的自然百寶箱”科普品牌已經連續開展9年,累計吸引超470萬人次參與,培育公眾科學家百余名,形成“科學家-公眾-青少年”三位一體的參與網路,其創新模式已入選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
看看新聞記者: 朱齊越
編輯: 朱齊越
攝像: 林羨德
責編: 李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