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富接棒,10年8任董事長,北汽藍谷還有戲嗎?
更新于:2025-03-26 05:26:49

2025年3月18日,北汽藍谷宣佈重大人事調整,80后董事長代康偉在任職不到9個月後辭去所有職務,原總經理張國富升任董事長。

過去10年間,北汽藍谷高管團隊經歷了8任董事長、9任總經理的更迭,最短任期僅3個月。當年的國家隊新能源先鋒,如今正深陷虧損泥潭,且人事地震頻發。這不禁讓我們深思,這家背靠北汽集團的企業,是否還能抓住電動化浪潮的尾巴?

新一輪高層大換血

從官方公告來看,此次人事調整堪稱“全面洗牌”。除代康偉外,原董事會秘書趙冀也同步離職,兩人“因工作調整”徹底退出北汽藍谷管理層。接棒者中,張國富升任董事長併兼任多個委員會要職,原副總經理劉觀橋升任總經理,同時引入資深投行人士喬元華擔任董事會秘書。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北汽藍谷2024年7月以來的第二次核心層變動。彼時,代康偉接任董事長,張國富升任總經理,劉觀橋從北汽集團調任主管行銷。短短8個月內,管理層再度“大換血”,這背後的深層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高層動蕩的根源

為何高層持續動蕩?答案直指持續惡化的財務表現。

從官方數據來看,2020至2024年,北汽藍谷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64.82億、52.44億、54.65億、54億及65-69.5億元,累計虧損超290億元。

虧損黑洞背後,則是戰略的反覆搖擺。早期依賴B端市場的北汽藍谷,在C端轉型中屢屢受挫。2021年推出的高端品牌極狐,雖在2024年實現銷量8.1萬輛、同比增長170%,但均價僅18萬元的定價難以支撐品牌溢價,反而陷入“以價換量”的怪圈。與華為合作的享界品牌,首款車型S9銷量乏善可陳,貢獻有限,未能複製問界、智界等同門兄弟的市場熱度,種種困境令資本市場及集團高層對北汽藍谷的發展充滿擔憂。

接棒者實力如何?

張國富與劉觀橋的上位,與其2024年下半年的業績表現密切相關。數據顯示,張國富與劉觀橋搭檔期間,極狐品牌自2024年8月起連續5個月銷量破萬,12月更以12,032輛創歷史新高,帶動北汽藍谷全年銷量達11.38萬輛,同比增長23.53%。

不過在車叔看來,極狐的突飛猛進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行銷。在去年,劉觀橋主導的直播帶貨、明星演唱會冠名等激進行銷策略,短期內刺激了市場關注度。而張國富則通過新媒體平臺化身“首席產品體驗官”,試圖拉近與年輕消費者的距離。我們不能說兩人沒有功勞,然而,這種流量驅動模式的可持續性存疑。

從數據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北汽藍谷的銷售費用為15.24億元。作為對比,其2024年三季度研發費用為10.98億元,不足比亞迪同期333.2億元的3.3%。此外,2020年至2023年,北汽藍谷研發費用分別為9.73億元、12.08億元、12.49億元、11.86億元,這樣的數位放在今天是難以想像的,這導致其所產出的新技術相當有限。不僅是極狐宣傳的智慧化功能市場認知度低,而且與華為的合作也僅限於車型定製,缺乏核心技術協同。這種重行銷而輕技術的策略,顯然是十分短視的!

千億輸血能否扭轉乾坤?

北汽集團將2025年定為“三年躍升行動”起點,計劃投入千億資金支援自主品牌,其中北汽藍谷被列為“一號工程”,目標2027年實現年銷60萬輛。餅畫的很好,但現實困境不會因此而消失。個人看來,北汽藍谷的困境主要有三點。

其一,資金使用效率低下。2018年至今,北汽藍谷通過定增募資411.76億元,卻累計虧損近300億元,持續虧損之下,北汽藍谷如何獲得穩定持續的現金流維持運營值得關注。

其二,市場競爭白熱化。比亞迪“兆瓦閃充”技術將充電效率推至5分鐘400公里,小米SU7以21.59萬元定價橫掃中端市場,留給北汽藍谷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其三,管理痼疾難除。10年8任董事長的頻繁更迭,暴露出北汽集團決策層急功近利的心態。新任董事長張國富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做出成績,恐怕也很難逃脫被替換的命運,但是時間恰恰是北汽藍谷最缺的東西!

車叔總結

如今的北汽藍谷確實是相當矛盾卻頗受束縛,它既想抓住新能源風口,又難以擺脫體制慣性;它既渴望技術突破,又困於短期業績壓力。目前北汽藍谷需要的不是新一任董事長,而是一場從技術到機制的徹底革命!頻繁換帥或許能暫緩危機,但若不能解決技術缺失、品牌模糊、生態滯後的核心問題,即便有集團千億輸血,恐將重蹈“賠錢賺吆喝”的覆轍。

*聲明:上述內容及觀點,僅代表作者,與網上車市無關,如有來源錯誤或侵犯您的合法權益,可通過郵箱與我們聯繫,郵箱位址:marong@che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