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突破的認知重構:從嘲笑愛迪生的電燈,到質疑比亞迪的兆瓦閃充
更新于:2025-03-27 09:37:23

一百四十多年前,以《紐約先驅報》為首的大量報紙大肆宣傳“用電發光違背物理定律”, 將電燈描繪成“隨時會炸裂的玻璃泡”,一些人更是將實驗室稱為“瘋子俱樂部”,認為這種“反常識”的嘗試註定徒勞。而進行這場輿論導向的始作俑者是煤氣燈公司,他們利用報紙的宣傳聯合抵制愛迪生的電燈實驗。

1879年10月,炭化棉絲燈絲成功點亮1200小時的消息傳出後,《科學美國人》記者受邀參觀實驗室。當記者們親眼見到無需明火卻穩定發光的技術時,報導風向驟變:“這不是魔術,而是屬於未來的光明!”但煤氣燈公司還是紛紛嗤笑:“電流怎麼可能比火焰更可靠?這簡直是拿蠟燭挑戰太陽!”這種嘲諷背後,是當時社會對電力技術的普遍懷疑。

現在回看這個故事,大家會認為這很幽默。

其實,任何顛覆性技術的誕生必然伴隨認知重構,即便是在今天,還是會有一些人質疑創新技術的突破,甚至嘲笑。3月26日,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發文表示:“技術過於先進,很多人不相信!前段時間我們發佈了比亞迪超級e平臺,含有兆瓦閃充、三萬轉電機和高耐壓等級的碳化矽模組等近11項全球之最。近期,我看到網上還是有人不太相信,甚至有質疑。”李雲飛公開說:“比亞迪的風格一向都是:一發佈即量產。歡迎還未親眼看到兆瓦閃充充電實測的各界朋友,屆時到兆瓦閃充站現場體驗,親眼見證!特別是一些對兆瓦閃充技術不相信,有質疑的朋友!”

因為在以往的認知中,電動車充電需要幾個小時,這才是“正常的”。相比於油車,過於長的充電時間是電車最大的痛點,比亞迪的新技術在充電速度上,實現充電功率1兆瓦(1000kW),實現全球量產最高峰值充電速度1秒2公里,達到全球量產最快充電速度——閃充5分鐘,暢行400公里,這是瞬間瓦解了傳統認知,並重構新的充電知識,也就有了一些質疑的聲音。所以,技術突破的速度越快,認知重構的震蕩越劇烈,這種動態博弈既是技術演進的必然代價,也是社會系統實現範式躍遷的核心機制。

另外,比亞迪此次還發佈“閃充電池”,從電池正極到負極,全方位構建起超高速離子通道,將電池內阻降低50%,充電電流做到1000A,充電倍率達到10C,都是全球之最。在超高電壓1000V和超大電流1000A的加持下,“閃充電池”可以做到全球量產最大充電功率1兆瓦(1000kW),讓充電功率正式邁入“兆瓦時代”。

與之匹配的比亞迪自研全球首款全液冷兆瓦閃充終端系統,其最大輸出能力可以達到1360kW,未來將規劃在全國各地建設4000多座“兆瓦閃充站”。除自建兆瓦閃充站外,比亞迪獨創的“雙槍充電”技術,可使超充樁秒變閃充樁,快充樁變超充樁;全球首創的“智慧升壓”充電技術,全面相容公共快充樁,讓使用者樁樁都能充。為了匹配超高功率充電,比亞迪自研並量產了全新一代車規級碳化矽功率晶片,該晶片的電壓等級高達1500V,是行業首次量產應用的、最高電壓等級的車規級碳化矽功率晶片。

同時,比亞迪還發佈了全球首款量產3萬轉電機,3萬轉電機不僅實現了車速的大幅提升,還可以大幅度降低電機重量,縮小電機體積,提高功率密度,重新定義巔峰性能,引領電驅總成進入 “3” 時代。

結語:

愛迪生的電燈被諷刺是不符合物理常識,比亞迪的兆瓦閃充技術被質疑真實性。每次重大技術突破都會經歷“質疑-調適-融合”的認知躍遷週期,這種動態博弈既構成技術擴散的阻力,也孕育著社會認知的進化動能。回望工業革命至今,每次技術創新常有雜音出現,但卻從不會止步。正如李雲飛所言:“有些技術,比亞迪現在領先,可能假以時日又會有更優秀的同行來超越,這是好事!行業就需要大家你追我趕,才能共同向前!”

*聲明:上述內容及觀點,僅代表作者,與網上車市無關,如有來源錯誤或侵犯您的合法權益,可通過郵箱與我們聯繫,郵箱位址:marong@ches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