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歲大媽飯後頭暈以為是貧血,1天后腦梗,醫生歎息:被耽誤了
更新于:2025-03-26 05:08:59

“哎呀,我這飯後老是頭暈,肯定是貧血,吃點補血的就行。” 生活中,是不是常聽到有人這麼說?可別小瞧這看似普通的飯後頭暈,它可能隱藏著大危機。就像 67 歲的張大媽,本以為是小毛病,結果卻被診斷出腦梗,讓人惋惜不已。這背後的門道,咱得好好嘮嘮。

在日常的生活場景里,頭暈這癥狀太常見了,幾乎人人都有過類似經歷。早晨起床,腦袋突然一陣昏沉;忙碌一上午,飯後感覺頭重腳輕;加班熬夜后,更是覺得頭濛濛的。多數時候,大家都沒把這些放在心上,心想休息會兒、補充點能量就好。可有時候,這頭暈的背後,卻藏著不為人知的危險。

就拿張大媽來說,那天中午,她像往常一樣吃完午飯,沒一會兒就感覺頭暈乎乎的。張大媽心想,自己平時就有點貧血,可能是吃飯後血液都跑去消化了,腦部供血不足,所以才頭暈,便沒太在意,回屋躺了會兒。可到了第二天,頭暈不但沒緩解,還愈發嚴重,甚至出現了一側肢體麻木的情況。家人趕緊把她送到醫院,一檢查,竟然是腦梗,這可把一家人嚇壞了。

為啥會這樣呢?咱們先從貧血說起。貧血的人,血紅蛋白含量低,就好比運氧的 “小貨車” 變少了,身體運送氧氣的能力下降。飯後,大量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統,腦部供血相對減少,確實可能出現頭暈癥狀。所以,很多人一頭暈就聯想到貧血,這似乎順理成章。但問題是,所有頭暈都能簡單歸結為貧血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尤其是對於有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等基礎疾病的人群,頭暈很可能是腦血管出了問題。

那腦梗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簡單來講,就是腦血管被堵住了,血液過不去,大腦的部分區域缺血、缺氧,神經細胞開始壞死。腦梗可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有個緩慢的過程。血管壁上的斑塊慢慢脫落,血小板聚集形成小血栓,這些都可能成為腦梗的 “導火索”。在這個過程中,身體會發出一些信號,比如一過性的視力模糊、短暫的語言障礙、肢體麻木,還有咱們提到的頭暈。要是這些信號被忽視,血管完全堵塞,後果不堪設想。

在眾多導致腦梗的危險因素里,有個容易被大家忽視的 —— 餐後低血壓。不少人可能連這詞都沒聽過。想像一下,你吃了一頓豐盛的高碳水、高脂肪大餐後,身體就像啟動了一場 “消化大戰”,大量血液湧向消化系統,説明消化食物。這時,腦部的供血就會相應減少,人就可能出現頭暈、疲勞等癥狀。年輕人身體調節能力強,可能沒什麼感覺。但老年人、糖尿病、長期高血壓的人,他們的血管彈性差,血壓調節能力下降。一頓飯吃下來,血壓比平時還低,腦供血就更成問題了。要是腦部本來就有小血栓或者動脈粥樣硬化,血流速度一慢,血栓就更容易卡在狹窄的血管里,腦梗也就 “找上門” 了。

那如果只是輕微的餐後頭暈,有沒有辦法改善呢??當然有。比如,吃飯時避免一次性攝入太多碳水化合物,飯後別立刻起身活動,先坐著休息一會兒,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更要留意餐後血壓的變化。但要是經常出現飯後頭暈,還伴有視物模糊、手腳麻木等癥狀,可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儘快去醫院檢查,看看是不是存在血管狹窄或血栓風險。

很多人以為,腦梗發作時癥狀很明顯,像突然癱倒、口齒不清、半邊身體不能動。但實際上,有一種腦梗叫 “隱匿性腦梗”,它發作時癥狀並不劇烈,可能只是短暫的頭暈、記憶力下降,或者手腳有點不聽使喚,可過一會兒又恢復正常了。這種情況特別容易被忽視,但它可不是沒事,而是大腦在悄悄受損。要是一個人經常感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甚至行動遲緩,就得警惕了,這可能是隱匿性腦梗的信號。

更關鍵的是,腦梗並非一旦發生就不可逆轉。一些小的血栓,如果能在早期發現,通過溶栓治療或者抗凝治療,是有機會恢復的。但要是耽誤了時間,腦組織壞死,那就真的無力回天了。很多時候,不是疾病本身有多可怕,而是我們對癥狀的誤判,讓病情一步步惡化。

生活中,很多人總覺得健康問題離自己很遠,對一些小癥狀滿不在乎。可有些看似不起眼的癥狀,其實是身體在拚命發出求救信號。就像飯後頭暈,可能是貧血,更可能是腦梗的先兆。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