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20多所高校公佈2025年本科擴招計劃。根據教育主管部門計劃,在去年擴招1.6萬人的基礎上,今年“雙一流”高校本科擴招規模達2萬人。按國內147所“雙一流”高校計算,平均每校擴招約136人。
上海地區的“雙一流”大學有什麼擴招計劃?優質本科擴容透露出什麼信號?
增量聚焦交叉領域
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表示,復旦本科招生人數文、理、醫、新工科、交叉學科各佔20%。下一步,存量只減不增,本科招生增量全部投放交叉領域。
他透露,傳統文科的招生數量適度調整,同時大大增加“新文科”培養專案和名額投放,文科與理工醫學科交叉的雙學士學位規模佔2025級招生人數的12.4%。可以說,“新文科”佔了學校交叉門類的“半壁江山”。
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持續穩步擴大本科招生規模,主要集中在國家最緊缺的前沿學科。今年,上海交大明確繼續增加150名本科招生名額,重點面向國家急需的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擴大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生物醫藥、醫療健康、新能源等學科領域的招生規模。
此外,以新一輪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為抓手,上海交大新設人工智慧學院、未來技術學院,首批立項涵蓋海洋智慧無人技術、航空航太工程(智慧飛行器技術方向)、智慧醫學工程、智慧能源工程、機器人與智慧製造等方向的9個AI+專業,培養人工智慧複合型科技領軍人才和具備底層創新能力的學科交叉型人才。
華東師範大學本科生院招生辦公室透露,今年華師大增加本科招生計劃100人,全部用於理工科專業招生。這一人數相較於該校2024年的3740人,同比增幅約2.67%。
記者獲悉,上海外國語大學今年普通本科招生總規模將擴大2%—3%。今年在保持文科類專業招生規模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增加理工類相關專業的招生規模,培養更多有上外特色的文理、文工交叉型複合人才,專業可能是數據科學和大數據技術。
作為上海新晉“雙一流”高校,上海科技大學也表示將發揮自己的優勢學科,穩步擴容優質本科,今年將首次在長三角區域安徽省進行普通批次的本科招生。
表明瞭什麼趨勢?
“雙一流”高校擴容紛紛聚焦交叉領域,聚焦人工智慧複合人才,這表明了什麼趨勢?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高校擴招人工智慧領域相關專業,是國家搶佔科技前沿,實現趕超的重要一步。中國在人工智慧的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未來五年的複合增速預計將超過20%,企業對人工智慧人才的需求激增。同時,人工智慧不僅是單一學科,還可以和多個學科深度融合,比如“AI+醫療”“AI+製造”,從而推動更多學科領域的發展。
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周亞明透露,上海在調控培養結構方面,擴大三大先導產業、大數據與數據科學等重點產業,以及與城市運行、養老、護理等民生領域緊密相關專業的培養規模。同時,出臺招生結構規模調控三年行動計劃,2024年理工農醫類本科和專科招生佔比分別較上年增加3.7個和3.6個百分點,同步壓減不適應社會需求專業的培養規模。
高等教育擴容還在路上
從長遠看,中國高等教育學歷人口還未“達峰”,高校擴招還在路上。
中國高校已擴招20多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5年前就超過了50%這一“門檻”,標誌著中國高等教育跨入了普及化。
不過,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還遠低於發達國家。目前,我國各類高校超過3100所,“雙一流”高校僅100多所,而美國的高水準大學則達300多所。據瞭解,我國高考報名人數從2019年到2024年,已連續六年超過1000萬人,2024年達1342萬人,而“雙一流”高校本科招生計劃中人數卻增加較少,這導致優質本科錄取資源持續緊張。
上海教育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60.2%,但優質本科資源仍稀缺,“雙一流”高校本科錄取率不足5%。這一“頭部”人才的供給量,不如美國相應水準的高校。按比例而言,在高等教育的高層次上,我國每千人口的研究生註冊量也遠不及教育發達國家。因此,“雙一流”高校本身的數量以及“雙一流”高校的人才培養品質,均有待進一步提高。
連續兩年擴招,會否使“雙一流”高校“含金量”降低?又是否將進一步加劇現在的就業難度?
熊丙奇認為,連續兩年的“雙一流”擴招共3.6萬人,這一擴招是有限的,尤其和每年超過1000萬的高考報名人數相比,增量很小。擴招旨在通過“精準化解教育焦慮”,既緩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壓力,又為國家儲備關鍵領域的創新人才。
擴招不等於注水,並不僅是招生規模數量上的擴大,而是學科佈局的“外科手術式調整”——淘汰落後專業,向國家急需領域傾斜。比如上海交大,2029年的畢業季將新增2.4萬名人工智慧、晶片等領域畢業生,填補產業人才缺口。
文/李蕾 徐瑞哲
編輯/倪家寧
(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