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青島日報
□董興寶
古往今來,皆以“山海奇觀”被稱頌的嶗山,更有“海上第一仙山”的美譽。眾多文人墨客遊覽嶗山後眾多記載。令人想不到的是:晚清時期,遊覽過嶗山的眾多外國人,也留下了一些記載,他們筆下的嶗山是什麼樣的呢?
“膠州半島上山岳連綿。在久遠的古代,這裡就處於中華文化的圈子之內,而嶗山被當作‘神仙鬼怪’的神秘居所。許多尋找長生不老的皇帝都迢迢趕來這裡朝聖。秦始皇所做的那個有名的探險——派出數百名童男童女去尋訪在海外仙島——就是從這裡開始的。”這是1897年青島旅居的德國漢學家衛禮賢在其1926年出版的《中國心靈》一書中的記載。雖然短短幾句話,卻闡述了嶗山作為“海上仙山”豐富的歷史文化故事。顯然,他將這個傳說與“徐福東渡”聯繫在了一起。
而衛禮賢在《中國心靈》中還講述了一個故事,他曾經拜訪過嶗山道士並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裡有一個眼神友好、鬍子雪白的老人來探訪他。老人稱自己為“嶗山”,要他去探尋古老山嶽的秘密。正因嶗山的神秘和他的夢,衛禮賢萌發了翻譯《易經》的想法,他在曾任清朝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勞乃宣的説明下,將《易經》翻譯成德文,進而又被翻譯成英文並在歐洲出版后,引起了歐洲人極大的關注。
在嶗山仙境的神秘及神話傳說中,更有意思的是1869來華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在《親歷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華回憶錄》中的講述:1913年8月,在翻譯著名的“傳說”(實際是小說)《西遊記》的過程中,我很希望去看一位著名道士的家。他在山東東部海角上的許多道觀里住過,嶗山裡邊有很多道觀。那麼,李提摩太作為英國人為何在翻譯《西遊記》過程中,要去拜訪嶗山呢?
嶗山素有 “九宮八觀七十二名庵” 之說,是道教名山,充滿了神秘的神話色彩,而《西遊記》中的很多神話元素和道教文化有關。正因如此,李提摩太在書中說,他拜訪了嶗山的一位道長,並告訴道長,他正在翻譯《西遊記》,希望在出版之前,看一看嶗山的道觀。“道長則將我領進一所靜谧的院子,給我看一間裝滿了道教書籍的小研究室,我發現那對我非常有參考價值。”
在中西交流史上,翻譯《西遊記》的西方人有多位,李提摩太便是其中之一,他希望通過實地考察嶗山仙境並翻閱道教書籍,提高翻譯的效果。在這位英國人看來,當時的“嶗山仙境”與《西遊記》中神話世界高度契合。
嶗山的植物資源豐富,生態優美,德國人侵佔青島后,十分關注嶗山的自然生態和植物資源,包括嶗山原生態的植物及人們栽種的果樹等樹木。
《青島(1898—1910)》一書中說:十分有利於庭院綠化的速生樹種“洋槐”,即使在貧瘠的土壤里也生長良好。在有屏障的地方,竹子也能生長得十分茂盛——崂山寺院附近有稠密的竹林。
該文還說,山東是一個植物種類繁多而又很少被考察研究過的地方。每年4月15日左右,嶗山山谷和李村、滄口一帶的果樹上鮮花爛漫,絢麗無比,而在富饒的白沙河河谷平原和嶗山山脈支脈的山坡上各種果樹鮮花盛開……
對於嶗山古樹情況,書中寫道:嶗山太清宮周圍有竹林、橡樹林和松林。在廟的四周有一些珍奇的、數千年的古樹,在植物學上是很有研究價值的。
這位英國人還觀察到了青山漁村:從太清宮向東北方向越過一個山口,走3公里,便可到一個景色秀麗的村子——青山村,那裡有竹林、松林和一個美麗的浴場。
當然,描寫嶗山優美生態的外國人還有很多。比如,曾報導過義和團運動、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等著名事件的日本作家田原天南在《青島的旅遊文化設施》中說:青島附近的嶗山是首屈一指的名勝之地,從李村起,向東渡過張村河的上游,繼續進發就漸漸到了嶗山風景名勝處。前面的峽谷越來越窄,途中可以見到九水的山野農舍散落於綠蔭深處,從那茂密的竹林叢中看到九水庵古剎,景致愈加秀麗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