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田聯室內錦標賽正在南京火熱舉行。今日的田徑賽場恰如古代科考中的武舉考場,都蘊藏著對更高、更快、更強的不懈追求。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就收藏展示著一批古代武舉考試文物,為觀眾再現著昔日古代健兒的風采。
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是一座系統反映中國古代科舉制度與科舉文化的專題博物館,館藏文物中不僅有莊瑤殿試卷、甲午科江南鄉試三場試題、科第世家府邸牌坊等反映“案頭筆下的科舉歷史”,也有不少文物展現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武舉考試。
例如館藏的一系列“掇石”。據介紹,掇石的石頭重量分為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等。參加武舉考試的考生按自身實力選擇重量。測試時必須將石頭提舉至腰間並且要停留一段時間才可以判為合格。石頭左右相對凹刻出花瓶形狀以便於抓握托舉。展品中,最為精美的要數清光緒年間、重達二百九十斤的“虎榜冠群賢”銘文武舉石。記者注意到,這方武舉石上還刻有“登瀛洲”三字,該詞並非指某個地名,而是比喻士人得到榮寵,如登仙界,相當於祝福考生取得佳績的吉祥語。《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四年》就有記載:“士大夫得預其選者,時人謂之‘登瀛洲’。”
除了掇石,武舉考試還考什麼?專家介紹,以清代為例,第一場試馬箭(即馬上射箭),第二場試步箭,合格后再考技勇,就是力量考核,分三項:首先是開弓,弓有八力、十力、十二力三等,限三次拉成滿弓;其次是舞刀,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三等,需前後胸舞花。在館內,觀眾們就能看到武舉考試使用的弓箭、大刀等文物。
史料記載,武舉考試始於武周時期,至清代,武官中武舉出身者數量不斷增加,在軍中佔有很大比例。加上國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嚴密,錄取相對公正,民間習武者對武舉考試趨之若鶩。歷史上,郭子儀、戚繼光等名將都是出身武舉。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可
校對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