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心臟,真能扛住馬拉松嗎?專家:心臟負荷驟增可能啟動“隱形炸彈”
更新于:2025-03-26 05:57:59

3月23日,無錫馬拉松賽場上,一名跑者在衝過全馬終點線后突發昏迷、心臟驟停,醫療團隊緊急啟用直升機轉運,僅用2分鐘將其送至醫院搶救。這一事件再次將馬拉松運動中的心臟健康風險推向公眾視野。近年來,馬拉松賽道上的猝死悲劇頻發,引發公眾對高強度運動風險的高度關注。專家指出,日常體檢中的靜態心電圖和心臟彩超僅能反映基礎狀態,而馬拉松等高強度運動下,心臟負荷驟增可能啟動“隱形炸彈”。

圖源:視覺中國

賽事背後的“隱形殺手”

心臟隱患不容忽視

據公開報導統計,馬拉松賽事中的心臟驟停事件頻發:

2023年3月,桂林馬拉松一名69歲選手因心臟驟停不幸離世;

2019年龍口馬拉松半程賽道,跑者張某某在20.5公里處突發意識喪失,經現場急救仍未能挽回生命;

同年的荊州馬拉松中,一名半馬選手在終點前100米倒地,儘管醫護人員1分鐘內實施心臟除顫,最終仍宣告不治。

……

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醫師錢琦告訴記者,馬拉松作為極限耐力運動,對心臟功能構成巨大考驗。劇烈運動時,人體耗氧量激增,心臟負荷驟升,若合併血液黏稠度增加(如大量出汗后),易誘發心肌供血不足甚至急性心梗。此外,運動時動作過於劇烈,可能增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風險,引發心肌梗死。和靜坐時相比,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在跑步的時候更容易發生心梗。

她特別提醒,若運動中出現心悸、胸悶、呼吸困難、大量冷汗、暈厥等癥狀,需立即停止運動並就醫。“但出現這些癥狀,也不代表你一定有了心臟病或者一定會猝死,但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就醫檢查。”

“很多人認為只要體檢指標正常,就代表心臟沒有問題,其實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錢琦提到,常規體檢中的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標,只能提供一個大致的健康情況。而日常體檢中的靜態心電圖和心臟彩超僅能反映基礎狀態,無法反映運動狀態下的心臟功能。而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手環、手錶等監測設備因技術限制,難以捕捉複雜的心電信號。

測試者做平板運動試驗

拆解心臟的“運動密碼”

專項評估科學預警

很多心臟隱患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表現出明顯癥狀,只有在高強度運動時才會暴露出來。就像一顆隱藏在暗處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在馬拉松這樣的極限挑戰中被引爆。

針對馬拉松等高強度運動人群,錢琦建議進行“運動心臟專項評估”,更全面地了解心臟狀況。她介紹了兩種核心檢測,即“平板運動試驗”和“心肺運動試驗”,整個試驗一般只需要45分鐘左右。“兩種試驗過程都非常簡單,測試者只需按照醫生指示完成對應運動動作,在運動過程中,醫護人員會全程監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運動強度。”

平板運動試驗:通過跑步機逐步增加運動強度,監測心電圖(ECG)變化(如ST段壓低或抬高)、血壓、心率及癥狀(如胸痛),判斷是否存在冠狀動脈供血不足。主要用於評估心臟在運動負荷下的反應,檢測心肌缺血(如冠心病)。

心肺運動試驗:在運動(跑步機或功率自行車)狀態下測量肺功能、心臟功能、肌肉功能和代謝功能,能夠全面反映心臟循環系統、肌肉系統和代謝系統的狀況。

錢琦告訴記者,心肺運動試驗可以通過氧脈搏、最大攝氧量等數據來判斷心臟是否存在問題。實驗中,患者會盡力運動至極限,醫生根據這些數據來判斷其心臟狀況。“有些人可能在運動中出現頭暈、胸悶、胸痛等癥狀,而有些人可能沒有任何預警資訊,這就需要通過心肺運動試驗來發現潛在的心臟問題。”

測試者做心肺運動試驗

十年跑者險釀大患

心臟專項評估后放棄跑馬

錢琦告訴記者,心肺運動試驗不僅適用於評估健康人群和亞健康人群的心臟安全,也適用於心臟病患者,如心臟手術后或心臟病病史者。此外,這項試驗還可以用於心臟康復,為患者提供運動處方,指導他們在安全的範圍內進行運動。

錢琦還給記者分享了一則案例:兩位擁有10年跑齡的馬拉松愛好者,在看到跑者猝死的相關報導后,開始關注自己的健康情況。兩人來到醫院進行心臟評估,以確定自己的心臟是否存在問題,以及是否還能繼續參加馬拉松比賽。“我們對這兩個人進行了心肺評估,其中一個人的評估結果非常好,而另一個人的試驗結果是陽性,顯示他的數據存在問題。隨後,這位跑者接受了進一步的檢查,確實發現了心臟血管的問題。這位患者最終決定不再參加馬拉松比賽。”

錢琦提醒,馬拉松愛好者應正視運動風險,賽前完成專業心臟評估,從源頭規避隱患。“征服42公里的背後,必須有一顆經科學驗證的強健心臟。”

通訊員 顧頤菲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萬惠娟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