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天津日報
王 霞
|
|
車停在金溪縣竹橋古村的一個廣場上。小小村落的午後,一陣寒風掠去了陽光的溫度,使得寂靜的街巷多了幾分清冷。廣場對面是兩座相鄰的高大古宅,右邊是一座祠堂,左邊是一座山房。
緩步走近,先看右邊的仲和公祠。祠堂有個大大的庭院,左右兩扇大門,上面的石匾分別刻著“入孝”“出弟”。在家孝敬父母,在外善待兄弟朋友,這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基本道德規範。
仲和公祠採用典型的贛派建築風格,以磚木結構為主,雕樑畫棟,工藝精湛。建築中軸對稱,格局嚴謹,包括門樓、天花板、正廳等部分,體現了傳統禮制的莊重與秩序。懸掛著的大紅宮燈,映照著紅漆廊柱,給空曠的祠堂增添了幾分亮色。
村子不大,卻有四座公祠。仲和公祠給人印象最為深刻,因祠堂牆壁上印有介紹陸九淵生平事蹟和學術成就的文字,這位南宋理學大師的智慧光芒,彷彿穿越時空,照亮了古村的每一個角落。牆上斑駁的字跡,記錄著先賢的教誨,令人駐足沉思。陸九淵並非竹村人,這是一個意外發現。竹村是余氏族人聚居村落,而陸九淵的故土是金溪另一個村落,兩者同屬金溪地域文化圈,共用相似的文化傳統與鄉土氛圍。余姓祠堂供奉著陸氏先賢,體現了竹村人對地方文化的尊重與傳承。這種跨姓族的敬仰,不僅彰顯了竹村人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在無形中強化了村民對共同文化根脈的認同感。祠堂內的一磚一瓦,似乎都在訴說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邃。餘氏後人在此緬懷先賢,亦在潛移默化中傳承著對先賢學問與德行的敬仰。
祠堂隔壁是養正山房,二者之間有一道小角門相通,彷彿寓意著學問與德行緊密相連。山房兩側由古色古香的木質書架隔開,中堂設大大的長條書案,正門影壁上書一個巨大的“靜”字,好像在提醒人們,學問需靜心修鍊。據說這裡以前是刻印古籍的作坊。“臨川才子金溪書”,金溪在明清時期曾是贛東商業重鎮,更是贛版書籍的印刷中心,書業、紙業興旺發達。清嘉慶年間,竹橋人余鍾祥在滸灣鎮創辦了“余大文堂”刻書房,成為金溪最大的刻書房,並帶動了滸灣和竹橋,使其成為“金溪書”的發祥地和主要承印地。如今雖看不到刻板印刷的繁忙景象,但漫步於書香氤氲的山房,如同置身於古今交融的文化長廊,感受著先賢智慧的沉澱與當代心靈的共鳴。
出得山房,隨意走進巷陌。行走於青石板路上,每一步都似踏在了時光的褶皺里。這座餘氏族人守護了八百年的古村落,以其獨特的祠堂、族學與鄉紳文化,向人們展示著傳統文化在民間傳承的鮮活圖景。隨路一彎一拐,迎面就是鎮川公祠,祠堂里的陳列是課堂的形式,擺放著古舊的課桌椅。傳統鄉村的祠堂,很多肩負著族學的重任,既是祭祀先祖的聖地,也是培育後人的搖籃。族學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舉一族之力,共同籌資興辦,延請名師授課,傳授儒家經典與家訓族規,為族中子弟提供啟蒙教育和備考服務,是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漫長的發展史中,族學是民間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出一批批德才兼備的子弟,成為鄉村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石。一些取得成就的子弟回饋鄉里,形成良性迴圈,使得我們的傳統文化生生不息。
離開時,暮色漫上村口的老樹,祠堂的燈籠次第亮起。光影在門廊上下流轉,恍惚看見無數身影在此重疊:捧捲苦讀的士子、主持祭禮的族長、賑濟鄉鄰的鄉紳……八百年光陰將“仁義禮智信”刻進竹橋古村族人的血脈,砌進每一塊祠堂內的磚石上,讓這座古村成為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一個生動的註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