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打卡計劃#
“重慶,最好吃的不是火鍋,不是小面,是這10大名茶,外地不多見”
重慶兩江環抱的山城巷弄里,茶館竹椅一擺就是千年。
早從巴國先民開始,"芳蒻香茗"就寫在老黃歷里(《華陽國志》實錘了)。
唐宋那會兒,茶馬古道驮着咱本地的茶葉進藏區,硬是讓酥油茶里都飄著重慶味。
後來湖廣移民帶來五湖四海的茶藝,跟本地老茶客一碰,嘿!
蓋碗茶硬是泡出了江湖氣。
您往朝天門碼頭邊的老茶館里看;
銅壺嘴冒著白煙,茶博士耍著三米長的壺嘴續水,蓋碗磕桌面的脆響跟龍門陣擺得一樣熱鬧。
老爺子們端著峨眉毛峰說三國,嬢嬢們抿著巴南銀針聊八卦,娃娃圍著八仙桌跑得歡。
要說玄乎事,南山老君洞那株"仙丹茶樹"還在呢!
傳說老君煉丹的火星子落在山上,長出的茶葉讓巴蔓子將軍喝了能揮劍守城。
雖說是傳說,但現在的南川大樹茶真能喝出股俠氣!
如今洪崖洞的霓虹映著茶湯,茶博會上00后也學著"鳳凰三點頭"的沖泡手法。
要得不?
來重慶莫光吃火鍋,茶館里蓋碗一揭,兩千年的江湖都在茶沫子里浮沉嘞!
「雞鳴貢茶」
重慶城口雞鳴寺的崖坡上,藏著一味流轉六百年的茶香。
自明朝起,這裡的茶樹就沾著露水給紫禁城捎信;
乾隆爺當年抿了口青瓷盞里的茶湯,眼睛都亮了,
當場揮筆封了個"雞鳴寺院內貢茶"的金字招牌,
還哼出句"白鶴井中水,雞鳴院內茶"。
老師傅們凌晨三點就背著竹簍上山,
嫩芽要在掌心揉夠七七四十九轉,
鐵鍋殺青時滿屋都是帶青草香的煙火氣。
哪天得空來城口耍嘛,我帶你蹲在青石板台階上,
用白鶴井水沖碗貢茶,聽採茶嬢嬢擺那些皇帝老倌的茶事。
「南川金佛玉翠茶」
重慶南川的山褶子里,藏著把修鍊千年的綠劍。
自打五代十國那會,這裡的茶樹就裹著雲霧長,
你且看那茶农背篓里青翠欲滴的芽尖,
可是把金佛山的日月精華都揉成了二十八道茶香!
"妹兒快聞,這栗子香要鑽到天靈蓋咯!"
老茶匠顛著鐵鍋,二十八道古法在掌心翻飛。
海拔1200米的茶田最懂天地脾性,
弱酸性紅壤養出的茶湯,喝一口就像吞了半座金佛山的雲海,鮮得舌根打顫顫。
「南川大樹茶」
晨霧未散的金佛山下,1700歲的古茶樹正舒展墨綠筋骨。
南川人指尖翻飛採下肥厚芽葉,
茶湯入喉的鮮醇裹著五代十國的雨露:"巴適得板!"
你問南川人:"這茶咋個喝不淡?"
老茶客嘬著蓋碗神秘一笑:
"三片葉子泡整天,老祖宗的精氣神都在裡頭嘞!"
竹椅板凳支在吊腳樓前,黃綠透亮的茶湯晃著山城舊事。
茶攤老闆拎著銅壺吆喝:"來擺哈龍門陣嘛!"
茶香漫過青石板路,明朝貢茶的傳說在茶碗里浮沉。
這茶啊,是南川人的活家譜——嘬一口,
滿嘴都是千年古樹曬透的太陽味。
「秀山毛尖」
"幺妹兒,快泡杯毛尖來!"
在秀山街巷,這樣的吆喝裹著茶香飄了百餘年。
自清道光年間起,武陵雲霧裡萌發的嫩芽便成了貢品,
如今更被蓋上了國家地理標誌的朱砂印。
看這茶:條索緊結如松針墜入青瓷盞,沸水一沖便化開半盞春色,
茶湯里浮沉著梅子黃時的煙雨氣。
老茶客都曉得"三起三落"的泡法;
玻璃杯里看芽葉沉浮,嫋嫋茶香裹著山野清氣往鼻尖鑽。
抿一口,鮮得舌底生津,喉頭卻留著甘滑的回甜。
茶農常說"朝飲露,夜枕星",說的就是這茶多酚與兒茶素在舌尖跳擺手舞哩!
你聞,這茶香是不是勾得人心癢?
「梁平甜茶」
要講梁平甜茶嘛,那得從紫氣縈繞的明月山說起;
這殼鬥科石柯屬的常綠精靈,
長著柳葉兒似的俏模樣,葉面還帶點羞答答的褶皺。
莫看它生在川東丘陵,明朝那會兒《梁平縣誌》可記著:
"甜柯入盞,勝飲甘泉",
說的就是掰片嫩芽嚼著耍,甜津津的汁水能掛喉三刻鐘。
老茶客最懂行,抓把紫紅相間的甜茶葉,銅壺滾水一澆,茶湯立時泛起琥珀光。
"妹兒快來嘗口噻!"
巷口王嬢嬢招呼著,青瓷碗里漾開的甜味,比冰糖葫蘆還多三分山野靈氣。
這茶啊,既是待客的體面,也是老城牆根曬太陽時的零嘴,不信你嘬一口試試?
保管甜得眉毛打顫顫!
「重慶沱茶」
"掰一塊沱茶,聽那清脆的咔嚓聲,
烏金色的茶塊在搪瓷缸裡舒展腰身——重慶崽兒都曉得,
這是山城最地道的下午茶。
"1953年山城老師傅們巧手拼配的重慶沱茶,
用曬青、烘青、炒青三種毛茶三揉三曬的古法手作,
煉成碗臼狀的烏金茶磚。
抓把碎茶烤得噼啪作響,衝出來的茶湯像嘉陵江的晚霞,陳香裡裹著回甘。
老茶客擺龍門陣最愛說:"七三年廣交會上,義大利人拿十箱紅酒換我們一箱沱茶!"
試過用搪瓷缸子悶泡伐?
滾水澆下去五分鐘,茶湯越焖越亮堂,這才是重慶沱茶的正確打開方式。
要得,今晚來我家喝一盅?
「永川秀芽」
巴渝深山裡,永川五峰雲霧終年纏綿,自古便是產茶寶地。
自西漢茶馬鈴響,到明惠帝朱筆題讚,這抹茶香已飄了千年。
1962年朱德踏訪茶山時,捧起新炒的芽葉連嘆"好茶",至今仍是老茶農們掛在嘴邊的龍門陣。
秀芽入蓋碗,看翠色在沸水里舒展成綠雲。
茶湯清亮透春色,抿一口,嫩栗香裹著花果甜在舌尖打轉,
老茶客咂嘴總要誇句"巴適得板!"。
想曉得秘訣?
茶娘指尖在鐵鍋里三炒三揉,方得這緊直如針、回甘悠長的山野真味。
走嘛,到永川街邊竹椅上一坐,蓋碗茶香混著山風,
聽採茶調子漫過青石階,這口春天的鮮,等您來嘬!
「巴南銀針茶」
這抹綠意早在清末就刻進了山城記憶,那時它叫"定心巴渝銀針"。
老茶客都曉得,80年代茶葉專家在巴南深山尋回古法,
嫩芽裹著晨露被非遺匠人三炒三揉,
白毫銀針才重新挺直了腰桿。
莫慌,先泡一杯嘛!
看芽葉在玻璃杯里跳起"巴渝舞",
茶湯黃綠透亮像山澗溪水,抿一口鮮得像是咬到春天剛冒頭的嫩豌豆尖。
(知識點記牢: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綠茶高30%嘞)。
從萎凋到乾燥,十八道工序在老師傅手裡耍得風生水起,
難怪老茶館里那些白鬍子大爺,端著搪瓷杯能擺一下午龍門陣。
如今這銀針茶啊,既是山城的活化石,
又是年輕人保溫杯里的新寵——你說神不神奇?
「西農毛尖」
西農毛尖這口鮮,是巴蜀山水養出的精靈。
早春芽尖蜷曲如銀針墜露,翠色裏綴著銀毫,泡開時茉莉香混著嫩豆香直往鼻尖鑽。
老茶客都曉得,這茶講究"三炒三揉"的功夫。
萎凋要透不透,殺青要猛火快翻,揉捻時老師傅的手像揉麵團似的打著轉。
你啜一口,苦味在舌尖打個轉就化成回甘,像極了成都巷子裡頭先苦后甜的市井人生。
要說最安逸的喝法,還得是蓋碗里丟兩撮茶,
滾水一衝,看芽頭在玻璃杯里跳"水中芭蕾"。
老輩子說這茶能解油辣子燒心的燥,年輕人倒愛它提神醒腦的勁道。
茶湯入喉時總要咂摸句:"這味型,巴適得板!"(你說安逸不安逸?)
「涪陵白茶」
在重慶涪陵650米雲霧帶里,藏著片片"玉芽兒"。
這是唐代陸羽筆下的白茶遺珠。
您看這芽葉,在晨霧裡長成羊脂玉的成色,沖泡時像鳳凰尾巴在水中舒展。
要說這茶為啥回甜?
它的氨基酸含量是普通茶兩三倍,
老茶客都說"喝三泡還能嚼出甜味",
飲後喉嚨像含著顆冰糖,晚上困覺都格外香沉。
想嘗鮮?
用玻璃杯泡著看茶葉跳"水上芭蕾",保管您喝一口就感歎:"硬是巴適!
這白茶怕不是把整座茶山的靈氣都收進葉子里了?"
嘿,夥計!啷個樣?茶館竹椅坐起沒得?
重慶的茶碗頭泡的是江湖,蓋碗蓋倒的是兩千年的人情世故。
管你是喝雞鳴寺的貢茶仙氣,還是嚼梁平甜茶的冰糖味,
再不然整坨沱茶焖得濃酽;
龍門陣擺起,茶沫子飛起,這才是山城地道的活法!
莫光顧到燙火鍋,下回來解放碑,跟到我去巷巷頭找家吊腳樓茶館。
老子拿銅壺給你摻碗南川大樹茶,
聽老輩子擺那些茶馬古道的老龍門陣,要得不?
巴適得板,這城啊,
連茶湯湯頭都飄著江湖義氣,
得兒啷個的茶香等你來抿一口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