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種可能?:銀河系中最強大的文明,其實就是人類自己?
更新于:2025-03-26 09:21:00

如果被問起,有沒有一種可能?,銀河系中最強大的文明,其實就是人類自己?相信有很多人都會直接給出否定的答案,而這樣的答案,通常對應的是這樣一種情況,即:除了人類之外,銀河系中還存在著不少的智慧文明,與他們相比,人類的科技水平遙遙領先。

實際上,這種情況存在的可能性確實非常低,然而仔細想想我們就會發現,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兩種情況可以讓“人類是銀河系中最強大的文明”這種推測成立,相對來講,這兩種情況存在的可能性就要高得多,具體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

回顧人類文明的過去可以看到,人類文明的科技水準一直在提升,特別是近兩三百年,還出現了爆髮式的發展,這就很容易讓人認為,在未來,這樣的情況仍然會持續,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文明會越來越強大,並最終成為能夠縱橫宇宙的超級文明。

然而這種觀點不一定就是正確的,畢竟過去並不能代表未來,或許有一種可能就是,人類當前的科技水準,已經觸及到了某種瓶頸,而想要再有重大突破,可能需要極為漫長時間,甚至有些理論上可行的技術,實際上卻永遠無法實現。

就目前人類文明的現狀來看,這並不是不可能,畢竟我們現在使用的,很多都是在上個世紀的技術基礎上的拓展……

可以想像的是,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那麼這也適用於其他的智慧文明,所以我們就可以假設這樣一種情況,即:除了人類之外,銀河系中還存在著不少的智慧文明,但因為科技有難以突破的瓶頸,所以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大家的水準都差不多。

好的,我們再來討論另一種情況。正如我們所知,生命的誕生是出現智慧文明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關於地球的條件是如何恰到好處的適合生命,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這裡也就不多講了。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一顆行星是否適合生命,除了它自身的條件之外,它主恆星的類型及其在銀河系中的位置也是很關鍵的。

一方面來講,主恆星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因為太大的恆星壽命過短,無法給生命的演化提供足夠的時間,而太小的恆星儘管壽命很長,但其釋放的能量卻很弱,並且由於小品質恆星內部沒有輻射層,這會導致其外層和核心反應區的物質能夠直接交換,這會導致恆星表面很不穩定,強烈的耀斑現象時有發生,這對生命極為不利。

另一方面來講,主恆星在銀河系中的位置也有條件,它既不能太靠內,也不能太靠外,因為銀河系中的恆星密度是由外而內逐漸增加的,所以如果主恆星太靠內,就會充斥著強烈的輻射以及引力擾動,時間長了,甚至還會遭遇到超新星爆發、伽馬射線暴等高能事件,這些都會摧毀任何可能誕生生命的行星環境。

而由於生命所需的很多元素都是前一代恆星核聚變的產物,如果主恆星太靠外,就不存在足夠多的構建複雜有機分子的元素,生命也就沒有了物質基礎,因此,只有在銀河系的“宜居帶”——既不靠近也不遠離銀河系中心的區域,才有可能孕育出生命。

(↑銀河系的宜居帶範圍及太陽所在的位置)

僅僅是這些條件,就可以排除掉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附近存在生命的可能,而過去的研究表明,地球上所有已知生命都可以追溯到一個共同的祖先,而這也就意味著,生命只在地球上起源過一次。

由此可見,即使是在合適的環境中,生命的誕生也是極難的,就算是各方面條件都與地球類似的宜居行星,它們能不能孕育出生命也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退一步講,就算一顆宜居行星上出現了生命,它們也很難進化出智慧生物,這是因為進化的方向是更好的適應環境,而不是高等智慧。

在地球上,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恐龍——它們在地球上稱霸了1億多年,卻始終沒有進化成智慧生物。

對於這一點,有一種認同度較高的觀點認為,人類的出現只是一系列巧合的疊加,如果再來一次,地球上大概率不會出現人類。

更重要的是,即使一顆宜居行星上出現了智慧生物,他們也很難創造出智慧文明,因為在過去的地球上,曾經存在多種人類,但他們在創造出智慧文明之前就已經滅絕,只有我們智人堅持到了最後,最終創造出了人類文明。

然而智人的過去也是充滿艱辛,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大約9310,000 年前“中更新世過渡期”的氣候巨變中,智人的直系祖先曾經遭到重創,種群規模最低時僅1280人左右,差一點就滅絕了(如下圖所示)。

可以想像的是,如果當時的條件稍微再差一點,那現在的地球上,就很可能已經沒有智慧生物存在,就更不用說智慧文明了。

因此我們並不能排除這樣一種情況:由於智慧文明出現的概率實在是太低了,因此在整個銀河系中,有且只有一個智慧文明,那就是我們人類自己。很明顯,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就是銀河系唯一的智慧文明,自然也是最強大的文明。當然了,這也只能說是合理的猜測,所以大家看看就成,不必太過當真。

所謂的美食就是騙局
所謂的美食就是騙局
2025-04-03 0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