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佳,可以大吹特吹;業績差,只能忍氣吞聲。相信在過去的 2024 年,不少汽車從業者已經是吃了一塹,也長了一智。
然而,車企與車企之間的爭鬥從未止息。過去的罵戰因價格戰而起,如今的罵戰因智能駕駛而起,年初引爆大話題,直至年尾才收場,前有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現有吉利的高管,他們的警句難免發人深省!
3 月 20 日,吉利汽車交出史上最強財報。
根據財報顯示,吉利 2024 年的業績可用三個“新高”概括,即“營收、利潤雙雙攀新高”、“新能源全面爆發創新高”、“總銷量跑贏大盤創新高”。
具體來看,全年營收 2402 億元,同比增長 34%;淨利潤 166 億元,同比增長 213%。包括銷量,無論是燃油車還是新能源車,俱實現大爆發——稱之為最強財報,不為過。
還是有某些眼尖的網友發現一些小問題。比如,單車平均售價只有 9.33 萬元,單車成本 8.07 萬元,單車毛利只有 1.26 萬元。也就是說,在 2024 年,吉利的新車賣得多了,但每台車賺得還不夠多。
值得注意的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吉利在死磕比亞迪。最明顯的就是,在 2024 年,吉利推出神盾短刀電池,和比亞迪的長刀電池可謂是針鋒相對,硬剛之下,效果也是相當突出,銀河 E5 月銷輕鬆達到 1.5 萬輛以上。
其次,在 2024 年,吉利進行了一次重大的合併,即幾何歸入銀河,在包括星願等多款新車和比亞迪形成直接競爭關係,而且還能熱銷的情況下,銀河説明吉利徹底實現了在新能源領域的逆轉,魄力不小。
隱憂,也是有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單車利潤、單純均價都較低之外,在銷量層面,吉利不如比亞迪穩定,多個品牌今年的銷量出現走低跡象——看來,還需要再添把火。
無論如何,“小不足”難以蓋住整體的霸氣側漏,客觀地說一句,就目前來看,似乎也就吉利有資格和比亞迪直面且全面地抗衡了。
面對這份最強財報,吉利的高管,現擔任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執行董事的桂生悅在吉利汽車 2024 年業績發佈會上,金句連連,甚至可看作警示名言,發人深省。
耐人尋味的是,桂生悅提到,“近年來中國車企在智慧駕駛領域百花齊放,但有很多車企一推出智駕就號稱遙遙領先”,這一句話,所指是誰?
當我們心中已有答案之時,桂生悅又說道,“華為在智駕領域很強。因為華為清楚地知道,未來的汽車就是移動智慧體”,並且接著一句“華為通過與許多車企合作,收集了大量的行駛數據,使其算力越來越強。因此華為是智駕領域最值得尊重的對手”——讓人開始摸不著頭腦。
在筆者看來,這位高管口中的“遙遙領先”,並沒有特指,況且按照他的說法,吉利的“千里浩瀚智駕”全然不輸華為,稱之為遙遙領先也無愧於心。他痛斥的,或許是——誇海口。
“那麼還有的車企呢,我覺得在我看來,就不大可以理解了,他們一年多之前,可以公開地抨擊說智駕就是一場騙局,但是一年以後,東拼西湊一下,就說自己已經開始引領中國的智駕和普及中國的智駕。”桂生悅接下來的這段話,才是說到了重點。
事實上,“智駕就是一場騙局”這種話,經筆者查詢並沒發現誰曾說過,而“普及智駕”的說法,包括小鵬、寶駿、長安、比亞迪都曾提及。所以,吉利這位高管所針對的物件,並不明確。
既然沒有明確的物件,那麼筆者認為,他所抨擊的是一種“現象”。的確,直至目前,智駕仍舊是輔助駕駛,而非自動駕駛,多年前某些車企就已經打著自動駕駛的名號進行宣傳,誤導消費者,以致時常曝出因過度信任智駕而發生車禍,且至今,智駕仍被過度宣傳,甚至混淆概念。
“只有把智駕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的企業,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桂生悅如是說。
此前,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直言“長城智駕綜合水準就是行業第一”,引發討論;今年,他喊出“智能駕駛不是一場秀,實踐出真知”,和吉利高管所說的話如出一轍。
到最後,我們發現,車企們好像都活在自己的資訊繭房裡,都認為自家的技術最強,實力毫無疑問就是第一梯隊。警示名言發人深省之下,更多的是需要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批判看待。
視頻號回顧: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