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來活動。許多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不順從就是變壞了,其實,"第二次叛逆時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體現了對人格獨立的一種追求。應對孩子多加關心和引導,努力和孩子溝通,瞭解他的想法,不要一味地指責、批評,使孩子向健康的方面發展。孩子在社會生活中也會舉步維艱。進入初中以後,孩子的活動範圍和人際交往範圍進一步擴大。如何説明孩子建立良好、健康的人際關係。
避免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應是父母關注的主要問題。此外,由於初中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獨立自主性,對他們進行生活指導也十分必要。出現有害身心健康的行為。這時,孩子更需要您的説明與指點。初中時期的孩子非常敏感、容易受傷害,心理上又經常處於不安的狀態。因此,他們在向父母到閉感情的同時,又強烈地希望向一個真正可以信賴的人敞開心扉,得到理解和支援。
他們的擇友標準不同於小學時代,不再依據“地理位置"的相互靠近。而主要依據觀點是否一致、是否能產生尊敬感等條件。初中時代可以找到終生不變的、真正的朋友,因為這個朋友是在當時懷疑、戒備的情況下作為交心物件而找到的情趣相投的、有相同煩惱的人。比起其他時期,初中生的父母對孩子的交友情況是最費腦筋的。一方面因為孩子的心離開自己轉向朋友。
另一方面還因為孩子的擇友方式和以往大相徑庭,他們找朋友不再滿足於玩遊戲或急書時感到很開心。而要尋找能夠和自己同煩惱、一起談論人生問題的朋友。在父母的眼裡這些朋友有點看不順眼、有點危險。的確,有些孩子由於初中時期結交了壞朋友而走向犯罪道路。但不能以此為理由對孩子的交友橫加阻攔,您需要的是對孩子的交友加強指導。鼓勵孩子多參加同齡人的活動。在與同齡人的交往過程中,孩子增長了知識。
瞭解了社會規範,學會瞭解他人、認識自己。同齡人之間可以自由地訴說各自的喜怒哀樂。滿足情感上的需要,他們可以學會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則,也有助於心理健康的維護。只有多交往,孩子才能最終找到摯友。那些交上壞朋友的孩子,不是交往多了,而是正常交往太少了。幾個孩子聚在一起,父母總有點擔心。不妨從孩子的描述中得知他們的活動內容。讓孩子在交往中主動地真誠地關心他人。
表達欣賞、分享和包容的態度。在動作和措辭上,盡量做到禮貌得體。在孩子擇友時提供信息和意見,有些父母恨不得替孩子選定朋友,但這種包辦行為肯定不為孩子所接受。當您覺得孩子的某次擇友行為欠妥當時,不要急著否定孩子的選擇,全盤否定會引起孩子的對抗心理而堅持原來的選擇。個體是通過對他人的認識來認識自己,通過分析他人對自已的評價來認識自己,通過與他人比較來認識自己。
因此他是自我評價的重要來源。當看到孩子幹活時笨手笨腳,您會不會耐不住性子上前包辦代替呢?這樣做可能就使孩子失去了鍛煉的機會,而且容易形成情性。孩子笨手笨腳是因為沒有掌握必要的技巧,需要耐心地給予一些示範和提醒,但不能包辦代替。有的父母採用強制手段或某種物質刺激促使孩子幹活,正確的做法是給孩子適當的鼓勵,讓孩子學會自我服務性勞動,讓他享受到勞動成果所帶來的喜悅。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