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到這樣一個觀點:
“幼兒比如幼苗,培養得益,方能發芽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
的確如此。
孩子的成長,就像花草樹木的生長過程一樣。
家庭環境就是他們成長發展最重要的土壤,父母的培育方式影響著他們最終長成的模樣,而自身的生命力則是決定未來盛放與否的關鍵因素。
最近偶然刷到曾被稱讚為“南京最美四胞胎”姐妹的現狀,正好也說明瞭:
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會走上什麼樣的路,與這3方面的成因息息相關。
圖源:視覺中國
01
父母的認知層次,
影響孩子的未來方向
1999年8月,南京一家醫院裡,四個新生命相繼來到人世間,一對夫婦終於迎來了可愛的四胞胎女兒。
由於這四個女孩是南京首例自然受孕順產出生的四胞胎,所以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被眾人稱為“南京四小鳳。”
父母滿懷欣喜,給四個女兒分別取名為朱婉冰、朱婉清、朱婉玉、朱婉潔,希望她們冰清玉潔、健健康康、美好成長。
就這樣,在父母的悉心照顧中,在眾人的高度關注下,四個女孩一天天長大。
她們初入校門時,有媒體特意報導了姐妹們成長的這個重要節點。
報紙上,一張張可愛的面孔,一個個活力滿滿的身影,看起來天真爛漫、充滿靈氣。
教育路上,她們的父母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愛好,挖掘孩子們的天賦。
所以在發現女兒們有音樂方面的天賦后,就早早讓她們開始學習鋼琴和舞蹈。
9歲那年,四姐妹又嘗試了表演,參與拍攝了蘇有朋主演的電影《四個丘比特》。
幾年後的亞洲青年運動會上,她們還共同擔任了“採火聖女”。
不少人都以為,這四個女孩此後就會一路走進演藝圈,通過已經擁有的知名度,輕鬆收穫旁人夢寐以求的光環時,她們的父母卻及時轉變教育策略。
在女兒們青春期來臨時,主動減少了她們的商務工作,避免過度消耗孩子們的心力,讓她們專心深耕學業。
四姐妹上中學後,關於她們的曝光越來越少,也促使她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認真學習、提升自己。
後來,為了實現孩子們的夢想,父母送他們去留學,接觸更多學習音樂的機會。
令人欣慰的是,四姐妹也並沒有完全依附於父母,而是在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後,繼續努力向上生長。
2018年,她們一起考上了伯克利音樂學院,其中朱婉冰、朱婉潔還憑藉優異的成績,陸續拿到了獎學金。
大學期間,她們根據各自擅長的樂器分工,組建了自己的樂隊,畢業後又簽約了知名歌手謝霆鋒的公司,多次與謝霆鋒同台演出。
如今,四姐妹在自己熱愛的事業里穩步提升,被業內視為“潛力型創作團隊”,未來可期。
哲學家柏拉圖說:
“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決定他後來往哪走。”
更深層次來看,一個人從小受到什麼樣的三觀、認知、格局滋養,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未來的人生路通往何處。
當大多數人把名利金錢看的高於一切時,四姐妹的父母卻懂得拓寬眼界,選擇了更加利於孩子未來人生發展的道路。
教育的真相正是如此,父母擁有什麼樣的認知層次,會培養孩子打造什麼樣的視野格局。
見過一些家庭,父母一心只想著賺錢,總覺得讀書無用,於是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讓孩子早早外出打工,還將其稱作是“少走彎路”。
可事實上,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你以為少走的那些彎路,到頭來都會變成孩子人生路上邁不過去的深坑。
很多時候,你眼裡的捷徑,背後都有看不到的深淵。
真正擁有大智慧的父母,都懂得細心引導孩子,選擇正確的道路;
在教育過程中,嚴格要求孩子,説明孩子管理慾望。
在該讀書的年紀好好讀書,在名利場前守好初心,未來的前途自然向上發展。
父母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拓寬自己的眼界,做好領路人,孩子終將會沿著寬廣的路線前行,健康長大。
圖源:視覺中國
02
自律的習慣養成,
積累孩子的人生籌碼
俞敏洪說過:
“一個人的優秀,並不是因為你考上北大就優秀了,也不是因為你考上哈佛就優秀了,也不會因為你長相顯得更好看而優秀。
真正優秀的特質,來自於內心想要變得更加優秀的那種強烈的渴望和對生命追求的火熱激情。”
所謂“優秀”的源頭,其實正是一個人對自我的嚴格要求,以及對未來的目標堅定。
就像一路走來堅持追求音樂夢的南京四姐妹,儘管四人都有著姣好的外表,以及獨特的四胞胎身份,在旁人眼裡,她們甚至可以憑藉這一獨特“屬性”不斷贏得關注。
可在她們看來,未來每一步想要走得穩妥、發展得更好,唯有沉澱自己,磨鍊才華,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節目中,她們坦言稱:
“清楚地知道,大家的關注就是因為四胞胎的身份,或是四個人長得一模一樣的特點,很少單獨去關注每個人的個性、能力、優勢。”
而她們也明白,這樣下去,並不利於各自未來的成長,所以更應該好好沉澱自身、修煉基本功,避免同質化發展。
自成立樂隊以來,無論是外形的管理,還是內在的打磨,她們都在不斷突破舒適區,為了嚮往的未來付出足夠的汗水。
在和謝霆鋒交流的過程中,謝霆鋒也告訴她們:臺上一分鐘是台下十年功的積累。
仔細想想,自律,正是一個人成就自身的必經之路,也是積攢人生籌碼的最好途徑。
時間是檢驗結果的最佳標準,穩步踏實走到最後的,是那些在時間的長河中,懂得修鍊好習慣,沉澱好內心的人。
不知你是否聽過95後才女羅福莉的故事,她的成長經歷曾激勵了無數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
她上小學時,就在父親的引導和鼓勵下,給自己設定了學習的目標,成績逐年都在提升。
高中階段,她始終嚴格要求自我,學習十分用功刻苦,只為能離自己的理想越來越近。
剛上大學時,由於突然轉到計算機專業,導致最初對計算機沒有深入概念的她,學的非常吃力。
那時候,別人三分鐘解出來的題,她需要花三個小時才能完成。
可這些坎坷,並沒有讓她就此放棄,而是繼續跟專業知識死磕,用死記硬背的辦法提升自己,遇上瞭解不出來的難題,她就去操場跑圈,等冷靜下來後繼續解題。
一年後,她的成績從三十名開外上升到班級前五,直接達到了保研標準。
假期時,她也不會閑著荒廢時間,而是找到成績優秀的師兄學習,一點一滴提升自己。
研究生畢業后,她順利拿下了國內多個大廠的offer,通過腳踏實地離山頂越來越近。
羅福莉的成長經歷,正如她自己所說的那樣:
“當你總是有很多路可以走,且每一條看起來都很不錯的時候,那就是一種自由的幸福。
當一個人在追求自我價值最大化的時候,他的收穫往往是更加豐厚的。”
究其根本,這份自由,就是始於長久的自律。
換句話說,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人生的選擇就會積累多少。
自律使人自強,自強給人自由,自由帶來自信。
每個人成長的路上,種下了什麼樣的行動,就會養出什麼樣的習慣;
堅持了什麼樣的習慣,就會收穫什麼樣的命運。
目標,牽動著一個人的前行方向,而自律,決定了你前行路上能走多遠。
為人父母,與其給孩子金山銀山,不如告訴孩子:
人生不存在那麼多從天而降的幸運,若想擁有嚮往的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憑藉自律,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圖源:視覺中國
03
家庭的教育模式,
造就孩子的精神內核
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中寫到: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家庭環境就是澆灌的水。
如果水質過差,最終樹苗不僅不會成為參天大樹,還會枯死。”
這句話聽起來殘酷,但現實往往就是如此。
冰冷的成長環境、錯誤的教育方式,容易讓孩子失去向上的勇氣,丟掉向前的底氣。
而適宜的教育方式、恰到好處的陪伴、溫馨自在的家庭氛圍,是每個孩子人生中最暖心、安心的那道光,終究成就孩子的未來。
瞭解南京四姐妹的故事時,她們談到了一段過往:
青春期里,四個女孩在學業的發展規劃上,和父母產生了一些分歧。
為了能夠堅持音樂夢,也希望能得到父母的支援,姐妹四個滿懷真摯寫下了各自的心裡話,真誠的和父母聊了心底的想法,然後以送信的方式交給了父母。
父母在看了女兒們的請求后,也選擇了尊重和理解孩子們的意願,支援她們的音樂理想。
在父母的托舉和兜底中,四個女孩始終被愛和勇氣包裹著前行,從而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成為了如今綻放光采的自己。
這些年,她們不斷打破曾經的“四小鳳”標籤,不想再被世俗定義,開啟事業後,她們也勇敢表示:
“女生,不一定要做小鳳,去打破桎梏,探索更大的天空。”
人間清醒的背後,是穩定的精神內核賦予她們強大的底氣,也是家庭的托舉給了她們無限的能量。
圖源:視覺中國
一個家庭,想要説明孩子塑造強大且穩定的精神內核,培養出優秀且獨立的子女,千萬不能忽視這3點:
(1)合適的溝通方式,是促進親子關係的最佳途徑。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把“講道理”變成“嘮家常”,傾聽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少一點批評,多一點贊許,不要情緒化地解決問題,要看到、聽到孩子的需求。
也可以每周開30分鐘家庭會議,每人輪流發言提建議,表達自我,用白板記錄並投票表決,培養平等協商習慣。
(2)父母的尊重和愛,是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底氣。
仔細觀察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比如他對不同事物的關注度等。
以此發現孩子真正感興趣的領域,並給予支持和鼓勵,讓孩子能夠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中發展特長。
在一些非原則性問題上,如孩子的穿著打扮、玩具選擇、學習方式等,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讓他能夠根據自己的想法做出選擇。
即使父母不認同孩子的選擇,也不要直接否定。
而是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理由,然後再與孩子一起分析利弊,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
把孩子當“獨立個體”而非“附屬品”,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才能讓他更好成長。
(3)及時的賦能托舉,是家庭教育過程的必要條件。
創建和諧的家庭氛圍,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和安全,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多表達對孩子的認可,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始終記得:一個人擁有了豐盈的精神世界和強大的靈魂,自然會更加從容的行走於世間。
好的成長,離不開父母耐心引路,家庭用心托舉,自我潛心磨鍊。
願所有父母都能用正確的教育方法,點亮孩子前行的路。
願所有孩子都能朝著夢想堅定向前,對得起每一寸光陰。
來源:中學生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