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2025年的“智駕之爭”該如何評價“參戰品牌?”
比亞迪天神之眼,特斯拉FSD;這兩大品牌的智駕系統在近期討論最多。更早實現智駕平權的品牌實際上上汽通用五菱的寶駿汽車;近期的奇瑞汽車也開始搞10萬以內主流車的智慧輔助駕駛。
看來要一一點評這些品牌?
實事求是的說一句:凡主攻新能源汽車的品牌,新勢力品牌和部分自主品牌是少說為妙,最好不提,原因不解釋。但是“智駕之爭”還是可以講一講的,因為這不涉及任何具體品牌,圍繞智慧座艙、智慧駕駛的技術之爭是汽車產業轉型之後必然要經歷的階段;任何車企都躲不開,所以只討論趨勢還是沒有問題的。
從“汽車新四化”的戰略提出之時起,圍繞智慧座艙和智慧駕駛的競爭則是必然。
因為四步驟分別是:
有關為何要搞汽車電動化的話題無需多講,簡單來說就是產業需要轉型以實現彎道超車,降低進口石油依存度,節能減排。不論出於何種考量,汽車電動化都是必然要進行的;而汽車電動化應當還有一個戰略目標,那就是在存量市場階段尋找一個新的突破口,重塑汽車產業大模型。
目前看來比較可行的方案是汽車共用,逐步降低汽車企業對C端市場的依賴程度,將生產企業、出行企業、服務企業和保險企業等B端使用者深度融合;這將會形成一個全新的產業模式,對於迎接下行的衝擊是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的。包括應對高度智慧化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對工業生產結構的衝擊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所以共用化才會是“最終話,”而只要確定這個目標不變,那“前三話”當然要分階段進行。
有沒有發現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實現依託於網聯汽車的座艙智慧化??
曾經的車機晶片價格高昂,車機使用的晶片算力低;所謂的智能汽車卻用著卡頓到不得了的車機,使用體驗不能說是一塌糊塗卻也像十年前的智慧手機一樣難用——可是現在呢?高通驍龍8295晶片上市初期只能用於售價數十萬元的高端汽車之上,而現在售價不足15萬元的車輛也有使用。曾經被視為“極好”的車機晶元實際僅僅為高通驍龍8155,有意思的是現在的入門級車也有使用該晶元的選項,售價超過10萬元的汽車基本都在用它。
這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進行著,“第二話”就這樣完成了。
現在還認為“智駕平權”有什麼奇怪嗎?
這是必然的結果。
汽車電動化造成車輛同質化,同類產品各自缺乏產品競爭力;隨即開始了“營銷大戰;”但是這種必定造成行業混亂的競爭方法註定會被叫停,所以車企們則需要尋找新的競爭點——圍繞智慧座艙的競爭開始了——可是同樣的晶片、同樣的平臺、同樣的螢幕,這些汽車還會同質化!當智慧座艙都一樣之後則需要尋找有一個競爭點——最終目標是共用化,那就只有朝向智能駕駛的第三個方向去衝鋒了。
結語:
“智駕平權”本就是必然的結果,未來售價很低的汽車也會用上智慧輔助駕駛甚至全自動駕駛;這不是某一家車企推進的結果,而是巨集觀戰略按照規劃推進而進入的第三階段,僅此而已。
當第三個競爭點同樣同質化之後,未來就可以考慮共用出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