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系統將會在第二季度成為最大看點,首個認可個人乘用車(私家車)駕駛自動化的城市早已確認;現在需要關注的是誰能夠第一時間實現L3級和對應推薦國標3級自動駕駛汽車的量產。
答案出現了:
吉利汽車發佈“千里浩瀚”智駕系統,該系統分為H1、H3、H5、H7和H9五個方案;其中最低系統方案也有100 TOPS以上的算力,而H9則是行業首個具備3級智慧駕駛解決方案量產落地的系統。
究竟何時才能量產配備該系統的車輛暫無準確資訊。
但是相信系統推出之後一定不會需要等待太長時間。
駕駛汽車是否應該自動化和無人化?
筆者認為適當的自動化是有必要的,因為可以降低駕駛汽車的疲勞程度;對於私家車使用者而言,讓駕駛變得更輕鬆是很有意義的。但是駕駛汽車的無人化或許不應該成真,其中最令人擔心的是駕駛汽車一旦實現無人化則有可能造成司機的失業潮。不過文遠知行的創始人韓旭顯然有不同觀點,其在被問及“如果越來越多的交通車輛變成自動駕駛,大量工作會被取代應該怎麼看”的問題時;其答案是“這是人類工作崗位的遷徙或轉型。”
具體為:
許多曾由人完成的工作都逐漸被機器取代,回看歷史,這並不是第一次。可程式設計的交換機取代了人工操作員,洗衣機取代了洗衣工,礦業也大量採用了自動化科技。如果有更好的工作選擇,一個人可能並不想當計程車司機。我認為我們應該投入更多資源和努力為人們創造更友好、更愉悅的工作崗位。其實這樣的新崗位已經存在,例如數據標註、老年護理等。同時,這樣的崗位遷徙是循序漸進的。在很多老齡化社會,關鍵問題不是就業,而是公交車司機和計程車司機短缺,因此,我們希望用自動駕駛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
認可上述觀點嗎?
筆者對於自動駕駛技術的商業化,也就是汽車的無人駕駛化的態度始終偏消極;包括對於人形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化也是比較擔憂的。
相信有極客都與韓旭的觀點相同,對於吉利“千里浩瀚”智駕系統更是會給出好評。如第一節所述,對於私家車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進步是要給出積極態度的;但是汽車的無人駕駛化確實會造成司機的失業潮——韓旭的觀點是“崗位遷徙”而非司機失業;可是司機除了駕駛汽車以外是否還有其他可就業技能?其提到的數據標註、老年護理,這是計程車、公交車或者卡車司機具備的技能或適合從事的工作嗎?想來應當不會是。
在各個領域的競爭烈度都在“紅溫”的就業市場中,在自己的本領域內都不見得可以成為翹楚的人,有什麼資格說跳到其他領域就可以就業?這邊還在修著車、那邊就要去坐在電腦前程式設計,或者拿著一堆數據去做財務——這不是扯淡又是什麼?
當然也有一些技術門檻相對低的工作可以考慮,比如所謂的“老年護理。”
是開車相對輕鬆愜意且工作環境相對清潔,還是去給失能老人擦屁股的工作體驗更好?這叫做“崗位遷徙?”遷徙是往更適宜的方向努力,而不是去選擇更差的工作。並且人形機器人的普及應用也是勢不可擋,而人形機器人除工業生產類以外,最先進入的領域必定是這些人類員工相對排斥、情緒化和生理層面等因素可能讓工作水準變得很差的領域;所以往哪遷徙?路並不通。
誰取代、誰創造,技術讓一個工種消失的話,創造這種技術的人就應該去創造對應的更友好的、更愉悅的工作崗位。
反之,如果取代部分人類員工的企業不去創造新的工作崗位,其從事的領域又是資本共識的藍海——最終結果無非是都去這片藍海“鬧海。”不會再出現新的工作崗位了。資本一定是逐利的,無利可圖的事情又怎會去做?所以從AI、自動駕駛到人形機器人技術的應用應當非常審慎,技術應當不斷進步但不應該野蠻生長,技術應當是服務於人而非淘汰掉人。
可是有些技術看起來更像是在選擇性“篩除。”
總而言之,在不改變一個合理的迴圈模式的前提下通過技術減輕工業強度的技術一定是好的技術,反之則可能是危險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