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大熱的階段里,車圈幾乎所有熱門話題都與“電”相關;並且可以時常聽到或看到“BBA被圍剿”或“保時捷要塌了”的文章和視頻,甚至連好脾氣的賓士汽車也屢屢被戲耍。於是就有許多汽車愛好者信以為真,在筆者討論有關燃油車重要性的話題里,市場出現嘲諷味道的評論。
可是在高端汽車市場中,純電動汽車的存在感其實是很低的。
唯一相對火熱的車型是插電式混動汽車(含增程車),但相較於燃油車的佔比而言依然要低許多。
至於高端純電動汽車則基本沒有暢銷品牌,即便是銷量最高的蔚來汽車相較於同級燃油車品牌而言也是存在一定差距的;暢銷車型更是屈指可數,比如蔚來ES6、極氪ZEEKR 009和理想MEGA,但是這些車在2024年的全年累計銷量還不及一款寶馬、賓士或奧迪的同價位暢銷車的單車銷量高,甚至是不足10萬輛的。
這是客觀事實。
知名主持人、演員、作家和天使投資人戴軍近期有一段關於電動汽車的採訪。
其稱:
我對純電車是有點恐懼的,我試駕過,(車輛)輕輕一點車子“歘”一下就出去了;爆發力太強;因為我還是比較喜歡機械的感覺,它缺乏機械感。還有一個(原因)是旅途恐懼,這次要在巴爾幹半島走很多山區,我手機都有電量憂慮症,那如果車子突然沒電,我就會覺得很恐懼,歐洲不像國內到處都有充電樁。
對於戴軍這樣的人物而言,購買一輛高端純電動汽車是輕輕鬆鬆的;可是其對於此類車輛似乎還有一些看法,其中談到的“里程焦慮”和一些媒體所謂的“火箭一樣的加速”是關鍵因素。
關於里程焦慮是很好理解的,高端純電動汽車必然會有里程焦慮;因為這樣的車往往要承擔許多功能,比如用於商務出行和自駕旅行,這種用車需求對於車輛的續航里程都是有高要求的;或者用戶的時間成本也會很高;所以高端純電動汽車至少目前看來還無法替代燃油車,未來能否替代的決定性因素也並非充電樁的密度,而是充電速度和真實續航能力。
有些觀點認為“歘”一下就能竄出去的純電動汽車或插電混動汽車是沒有“靈魂”的,這個觀點筆者不能苟同。
因為不論是用內燃機還是用電動機驅動的車輛,其實現的結果是相同的。
汽車的“零百公里加速”只看結果而不看動力單元的類型。
所以沒有“電動汽車高性能沒有靈魂”的說法,這個說法完全站不住腳;但是有一個類似的觀點又是無法否定的,那就是此類車輛性能的“廉價。”
高端純電動汽車的性能普遍非常強悍,可是中端甚至少數主流純電動汽車的性能也不弱——問題的根本就在這裡。電動汽車的驅動方案是通用的, 不論是主流車、中端車還是高端車,兩驅車型都可以是後置後驅,后驅車也只宜用後置後驅;四驅車的主流方案是前電機和後電機的組合,高端車雖然能通過增加電機來提升性能,但即便用四電機來驅動卻依然要用差速器,驅動模式的本質是沒有改變的。
於是就會產生一個結果:
低、中、高端純電動汽車的性能幾乎沒有差異化,十幾萬的車可以實現3~4秒破百;百萬級的車也不過是相當的水準;即便再快一秒也已經無關緊要,畢竟5秒以內的破百成績都是跑車的水準。
換位思考:
你願意花費50萬或100萬去購買一輛性能和10~20萬元的汽車相當的純電動汽車產品嗎?還是更願意去選擇一台與中端車或一般豪華車存在性能和操控明顯差異的高端燃油車呢?
答案應當是沒有懸念的。
之所以要以更高的代價去選購一輛高端汽車,使用者需要的就是與眾不同;對於汽車而言,這種不同是加速性能、驅動方案、設計理念、品牌格調等一系列的差異,其中的每一點都不能是廉價的。所以高端純電動汽車才會難以成為暢銷車,在使用者情感需求層面難以滿足,這是最大的硬傷。同時這也是高端燃油車難以被取代的核心因素。至於插電增程混動汽車其實也有類似的特點,如果注意觀察的話,銷量表現好一些的增程車輛都在30~50萬元的價格區間里;其對標競品僅限於合資汽車里的豪華品牌,與進口車同樣存在很大的價格鴻溝。
燃油車未來會成為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