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若有3種跡象,說明進入了“排親期”,現在不管當心將來不孝
更新于:2025-03-26 01:12:08

和樓上鄰居孫姐在社區遛彎,發現她最近愁容滿面,憔悴了許多。

一問才知道,原來讓她發愁的是家裡那個進入初中後“性情大變”的兒子。

按照孫姐的話說,就是孩子上初中前,從來沒讓他操過心,不管是學習還是回到家裡,都是乖巧的貼心小暖男一枚。

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自從升入初中,就感覺孩子像是變了個人,不但講道理講不通,而且還開始頂嘴對著乾,有時候孫姐稍微嘮叨一些,兒子的臉上就是各種不耐煩和嫌棄。

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讓孫姐這段時間難以應對,每天失眠,也沒有胃口,有時候想著耐心的跟孩子聊一聊,但是很明顯作用不大,都被當作了耳旁風。

可能不少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為什麼之前溫暖如風的孩子,突然變得陰晴不定了呢?

01.教育孩子的路上,要當心“排親期”

老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

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想要帶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但是卻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恍惚之間卻發現孩子一夜之間變成了“白眼狼”。

那這種“變故”,到底從何而來呢?

其實,在教育心理學上,將這種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期,稱之為“排親期”,有的也被叫做“仇親期”。

這是因為當孩子進入十三四歲的時候,他們的自主意識萌發,對於一些事情會表現出明顯的厭惡和抗拒。

他們不會像成年人一樣去有效控制和管理這些情緒,而是會一窩蜂的通過行為和語言表達出來。

而且這種情況一般會持續2—3年左右,是青春期孩子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如果你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都特乖巧懂事,只有自己家孩子性情大變,那不妨給大家說一組數據。

北京市的某機構曾經對3000名中學生投放了心理問卷,其中有一項就是“對待父母的態度”,讓人意外的是,在這3000名中學生的答案匯總中,只有4.75%的孩子喜歡父母,而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的孩子佔到56.28%。

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當心孩子的排親期,更要及時介入,以免現在不管,將來不孝。

02.“排親期”的孩子,都有哪些跡象呢?

很多家長可能忙於工作,疲於生計,很容易忽略掉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變化,但顯然,根據心理學家的調查發現,如果在孩子出現“排親期”的時候,家長介入不夠,很容易在孩子的未來成長道路上,將親子關係持續惡化。

所以,在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一定要學會去辨析排親期孩子的一些跡象和行為。

①拒絕父母干涉自己

在孩子進入排親期后,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拒絕父母干涉自己的事情。

這一點包括進入自己的私人空間,翻閱自己的私人物品,以及在面對父母關心的話語時,會明顯表現出不耐煩,會覺得這是一種嘮叨。

②難以控制情緒

進入排親期的孩子,往往情緒管理會比較差,很難服從父母的管教,有時候甚至還會故意忤逆和頂撞父母。

比如說你讓我往東,我偏要往西,你跟我說話,我明明聽見了,也會裝作無所謂的態度。

③盲目自信,對父母認可度降低

所謂盲目自信,就是覺得自己現在無所不能,而在這種自信的加持下,他們會對父母開始持有懷疑以及不認可的態度。

比較明顯的就是,有時候你跟他說個什麼,他會不耐煩的給你說:“你又不懂,我跟你說什麼”。

甚至,他們會嫌棄父母的審美,以及思想觀念,覺得父母和自己走在一起,都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

而面對這諸多的情況,家長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既不要坐等自然過渡,也不要採取暴力施壓的態度,對孩子進行過度管理和教育。

03.那麼該如何説明孩子度過排親期呢?

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跟自己保持無話不說的美好關係,那麼在遭遇排親期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和孩子化敵為友呢?

首先,就是積極溝通。

面對這個階段,作為家長,最不該去做的就是和孩子硬碰硬,這樣只會激化矛盾,增大親子關係當中的危險因素,甚至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所以,我們應該保持耐心,積極的跟孩子溝通問題,用溫和的表達方式,引導孩子的壞情緒,從而幫助他們在這個階段舒緩負面問題。

其次,自我學習。

很多孩子會在這個階段對自己的父母“瞧不上”,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的世界,從而就會越來越偏離父母的空間和軌道。

有些父母會用壓迫的手段,來促使孩子聽話,其實這種做法只能會像壓彈簧那樣,要麼反彈,要麼最終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因此,既然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對我們產生了懷疑,那麼我們就應該積極去學習,放低自己的心態,必要時跟孩子一起討論溝通和學習。

這樣慢慢去融入他們的世界,獲得他們的認可,從而就能讓孩子重新發現父母身上的閃光點。

最後,尊重孩子的想法。

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主意都比較堅決,如果我們一直以父母高高在上的姿態,去要求控制他們,反而會引起他們更深層次的厭煩和嫌棄。

與其這樣,還不如多去尊重孩子的想法,在一些事情上認可他們的選擇,並給他們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議。

其實,孩子進入排親期,是每一個父母都比較頭疼的事情。

心理學家希爾曾就說過:在排親期內,盡可能給孩子想要的空間,讓他們自主的去選擇和做主,比起父母蠻橫的控制和打壓,更能讓孩子獲取到幸福。

所以說,不要害怕和閃避這個階段孩子,我們必須相信,只要我們給孩子足夠的愛和理解,他們一定會回到正軌上來的。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