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男女,飯量突然變大還掉秤,小心是胰腺癌盯上你,別大意!
更新于:2025-03-26 01:09:33

飯量大了,體重卻掉了,這絕非好事一樁。別天真地以為這是“易瘦體質”或者“燃脂高手”在發揮作用,要是沒刻意控制飲食,也沒加大運動量,身體卻出現這般反常情況,可得提高警惕了。尤其當這兩種變化同時現身時,可別只顧著暗自竊喜,很可能胰腺癌已在悄無聲息間靠近了。

這種病就像個隱匿的“暗夜行者”,偏愛默默發展,等到真正有明顯不適之感時,往往為時已晚。真有人因忽視這些信號,最終被查出時已處於晚期,連手術機會都喪失了。

說起胰腺癌,不少人覺得它離自己很遙遠,認為只有遺傳、酗酒、抽菸的人才會患上,與自己毫無關聯。實則不然,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早已改變,壓力大、飲食不規律、高脂高糖食物攝入多,還有熬夜、久坐等情況,都在悄悄為胰腺癌的發生增添風險。

而最令人懼怕的是,這病起初根本不會讓人感覺到疼痛,也不像其他消化系統疾病那樣出現明顯的腸胃問題。許多人只以為自己消瘦了、胃口好了,便輕易放過這些跡象,等到疼痛、黃疸、消化不良等癥狀出現時,癌細胞基本已擴散,手術也無力回天了。

這飯量變大體重反而下降的現象,實則和人體的能量代謝緊密相連。胰腺作為掌管消化和血糖調節的器官,既能分泌胰島素調控血糖,又能分泌各類消化酶助力消化吸收。可一旦患上癌症,胰腺的功能就會遭到破壞,消化酶分泌減少,即便吃進去的食物變多了,但營養卻吸收不到位,身體就如同做了無用功。

此時,脂肪和肌肉會被快速消耗,人自然就瘦了下來。而由於消化酶分泌出現異常,胃腸道的反饋機制或許會受到影響,饑餓感反而更強,進而導致食量增大。只是這些吃進去的食物,根本沒能轉化成身體所需的營養,全都白白浪費了。長此以往,體重持續下降,直至整個人變得消瘦虛弱,最後才發覺是胰腺癌在作祟。

有人或許會說,自己飯量一直挺大,瘦是因為壓力大、代謝快,那該如何分辨是不是胰腺癌的徵兆呢?其實並不複雜,胰腺癌導致的體重下降並非短期現象,而是持續不斷的,怎麼吃都難以補回來。還可能伴隨一些不太起眼的癥狀,比如吃完飯老是覺得肚子脹、不舒服,或者背部隱隱作痛,有時還會拉肚子或者大便變得特別油膩,沖不乾淨。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問題,往往是胰腺功能受損的早期表現。

可很多人都將其忽略了,以為只是腸胃不好,隨便吃點助消化的葯或者調理一下飲食就行,結果一拖再拖,把自己拖到了癌症晚期。

除了上述情況,還有一個鮮有人留意的點,那就是糖尿病突然惡化或者血糖突然變得異常不穩定。因為胰腺負責胰島素的分泌,一旦它出了問題,血糖自然就會失控。有研究表明,大約80%的胰腺癌患者,在確診前的一兩年內,都存在血糖問題,有些人甚至突然就患上了糖尿病,當時卻沒人想到是胰腺癌所致。尤其是那些原本血糖控制得不錯,卻突然怎麼都降不下來,或者原本沒糖尿病,卻突然查出血糖飆升的情況,就必須格外留意了,最好去做個胰腺相關的檢查,別等真發現腫瘤了,才後悔當初沒早點警覺。

從數據來看,胰腺癌的發病率雖比不上肺癌、胃癌,但它的死亡率卻位居前列。根據全球癌症統計數據,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不到10%,而且大多數患者確診時,已經處於中晚期,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例新增胰腺癌病例,且發病率還在逐年攀升,在城市裡,工作壓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更容易成為胰腺癌的“攻擊目標”。

這個病的危險性不僅在於難以早期發現,還在於其治療手段極為有限。手術是唯一可能治癒的方式,可只有不到20%的患者有手術機會,其餘的人只能依靠化療或者其他輔助治療來延緩病情發展,最終的存留時間往往比較短。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胰腺癌這麼難發現,有沒有辦法能早點察覺呢??其實,雖說它沒有特別典型的早期癥狀,但也並非完全沒辦法預警。除了前面提到的飯量變大但體重下降、血糖異常這些情況,還有幾個信號值得關注。

比如皮膚或者眼白髮黃,意味著膽管可能被腫瘤壓迫了;大便顏色變淺、尿液變深,也可能是膽汁排泄受阻。吃飯後老覺得胃不舒服,甚至有噁心、嘔吐感,也可能和胰腺問題有關。特別是有家族胰腺癌史,或者長期吸煙、喝酒、肥胖的人,出現這些問題時,更要提高警惕。

那問題來了,既然胰腺癌如此“陰險”,有沒有什麼方法能提前預防呢??其實,儘管胰腺癌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明晰,但有些危險因素是可以規避的。比如控制飲食結構,減少高脂肪、高糖分食物的攝入,適量增加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以此減輕胰腺負擔。

規律作息、減少熬夜,提升免疫力;控制體重,避免肥胖帶來的胰島素抵抗。戒煙戒酒,畢竟研究顯示,長期吸煙者患胰腺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的2 - 3倍;適量運動,提高身體代謝能力。此外,定期體檢也是關鍵所在,特別是有家族病史的人,可以考慮做胰腺CT或磁共振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問題。

校對 莊武

什麼是發育性口吃?
什麼是發育性口吃?
2025-03-26 07: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