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恩施日報
修建於70年前的恩施地委縣委辦公樓舊址,見證著恩施歷史的變遷。
文昌祠正門牌坊,紅牆黛瓦,古樹參天。
通向文昌祠的階梯。
站在南城門門樓上可眺望連珠寶塔。
南城門門洞猶如“時光門”,一頭連著歷史,一頭連著繁華。
隱匿於老城中的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富有年代感的老物件靜靜訴說歷史。
全媒體記者 劉 怡
總有人嫌城市太喧囂,生活太匆忙。而在恩施老城,卻有一份久違的寧靜與悠然。
踏入六角亭老街,像是一腳邁進了舊時光。街邊滿是帶著歲月痕跡的老房子,一磚一瓦,都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初春的陽光,慵懶地灑在街道上,暖烘烘的。小動物們也肆意地躺在地上,眯著眼享受這日光。找個老木屋坐下,泡上一壺茶,靜靜地看著窗外的風景,時光彷彿慢了下來,每一口茶香,都氤氲著老城獨有的韻味。
腳下的青石板路,被歲月打磨得光滑,一步一步,像是踩在歷史的脈絡上。走著走著,便來到了滿是歲月痕跡的南城門門洞,斑駁的牆壁,無聲地記錄著曾經的繁華與滄桑。風輕輕吹過,仿佛能聽見往昔的車馬喧囂,人來人往。
而隱匿在老城巷子里的恩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更是一處寶藏之地。曲徑通幽處,各類恩施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其中。在這裡,城市的喧囂被隔絕,只剩下內心的寧靜。目光所及,皆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指尖輕觸,彷彿能感受到先輩們的溫度。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個時光的使者,將古老的文化與技藝娓娓道來,讓人沉醉其中。
文昌祠的入口隱匿在解放路一處不起眼的路邊,初看毫不起眼,然而當你懷著探尋之心走進,眼前瞬間別有洞天。這座位於鰲脊山上的古建築群,早在清代,就是恩施城內重要的名勝景觀。
站在祠前,抬眼望去,東南與五峰山連珠塔隔江相峙,西與象牙山上的烈士塔遙遙相望,南與柿子壩毗連於山麓。文昌祠古建築群原規模巨集大,包括奎星樓、文昌酒樓、文昌戲樓、桂香殿、卷廳、城隍廟等,雖現僅存文昌祠和城隍廟,但那份歷史的厚重感,依舊撲面而來。
走進文昌祠,仿佛踏入了一個充滿古韻的世界,飛簷斗拱,雕樑畫棟,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古人的精湛技藝與審美情趣。思緒也不由自主地飄向遙遠的過去,感受著這座城市曾經的輝煌與榮耀。
在老城之中,還有一處承載深厚歷史的地方——恩施地委、縣委辦公樓舊址。
回溯歷史,清代時,這裡曾是施南府衙署;民國時期,先後成為湖北省荊南道、施鶴道、鄂西行政區、第十(後為第七)行政督察區駐地。章太炎、董必武到恩施開展革命活動時,曾在此居住。然而,抗日戰爭期間,此地不幸被日機炸毀。新中國成立后,在原址上修建了辦公樓,如今現存專員大樓、專署辦公樓、縣委辦公樓3棟建築。
現如今,這裡已變身為恩施抗戰歷史陳列館,人們競相來此參觀,深刻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歷史的厚重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如今的老城,正經歷著一場煥新之旅。施州古城城市更新專案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立足老城的原始風貌,對文昌祠、武聖宮等一批老建築進行外立面修繕、主體加固。另外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進行海綿城市系統的建設、對區域綠化、道路及人行道、停車位、公廁、存量資產進行改造更新。
東門片區、瑞獅岩片區、南門片區等多個地塊都將在這場更新中迎來新的生機。未來,這裡將融入文化傳承、購物消費、休閒旅遊等多元功能,蛻變成新型文旅商業消費集聚區。
在這場老城的煥新裡,年輕人的身影格外亮眼。總有那麼一些熱愛攝影的年輕藝術家,穿梭在老城的大街小巷,用相機定格下老城古樸的瞬間,將那斑駁的牆壁、老舊的招牌化作一幅幅藝術作品。
還有年輕的創業者,租下老木屋,將其打造成特色裁縫鋪。踏入裁縫鋪,內部裝修巧妙保留了老房子的原始結構,木質的桌椅散發著溫潤的光澤,裸露的房梁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富有年代感的老物件錯落擺放,一樁樁一件件,無一不在訴說著一段段塵封的歷史。而裁縫鋪中那些獨具特色、設計新穎的紡織品,又將人們的思緒瞬間拉回到現代。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將現代的理念與老城的古樸相融合,讓這座老城在歲月的長河中,重新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但無論老城如何變化,它骨子裡的那份寧靜、古樸與詩意,永不會消散。因為,它是歲月的饋贈,是心靈的歸處,是恩施人心中永遠的老城。
(本版圖片均由全媒體記者劉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