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總覺得一些疾病是突然 “降臨” 的,就拿房顫來說,不少人認為它是毫無徵兆、猛地出現的。可實際上,房顫往往是長期不良生活習慣日積月累的 “惡果”。就像隔壁 75 歲的李爺爺,他被確診房顫的經歷,就像給大家敲響了一記警鐘。
李爺爺回憶起當年被確診房顫時,醫生詳細詢問了他平時的生活習慣。那時候,李爺爺工作繁忙,壓力像座大山,常常熬夜加班,整個人疲憊不堪。吃飯也毫無規律可言,有時忙起來連飯都顧不上吃,就算吃,也是匆匆應付幾口。喝水更是隨意,只有口渴得不行了,才想起去喝上一口。當時的他,壓根沒意識到這些看似平常的習慣,會對心臟健康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每次感到心慌、心悸,他都只當是累了,想著休息一下就好,可沒想到,房顫就這麼悄無聲息地 “找上門” 了。
其實,像李爺爺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很多人一開始只是偶爾感覺心跳亂,沒把這當回事,總覺得過段時間就好了,結果就這麼拖著。等到癥狀越來越嚴重,實在受不了了,才匆匆跑去醫院。殊不知,長期睡眠不足、情緒波動大、飲食不規律的人,患房顫的風險比普通人高出近 40%。而那些本身就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的人,如果不好好控制病情,房顫的風險更是會翻倍增長。所以說,房顫看似是一種 “突發” 的心律問題,實則是長期不健康生活方式慢慢積累的結果。
好在李爺爺是個行動派,確診房顫后,他痛定思痛,決心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從飲食結構入手。以前吃飯,李爺爺口味偏重,做菜時鹽放得特別多,肉也吃得多,蔬菜卻很少碰。醫生嚴肅地告訴他,高鹽高脂的食物會使血壓升高,而高血壓正是誘發房顫的主要原因之一。李爺爺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慢慢改變。他先從減少鹽的用量做起,以前鹹得 “上頭” 的菜,現在做得清淡許多。接著,他減少紅肉的攝入,轉而多吃魚、雞肉,還經常吃豆製品。不僅如此,他還特意去瞭解哪些食物富含鎂和鉀,像香蕉、深色綠葉菜、堅果等,都成了他餐桌上的常客。研究發現,鎂和鉀對維持心臟電解質平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缺乏這兩種元素的人,心律失常的風險比普通人高兩倍以上。
特別是鎂,它就像心臟的 “穩定器”,能幫助心臟穩定節律,防止過度興奮。而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很多人的飲食里鎂的攝入往往不足,這也是為什麼不少房顫患者在調整飲食后,心悸癥狀會有所緩解。李爺爺每天還養成了喝足夠水的習慣。醫生叮囑他,血液黏稠度高的人,血栓形成的風險更大,而房顫本身就容易導致血流不暢,如果水喝得少,血液更容易變得粘稠,增加腦梗的風險。所以,李爺爺每天都會認真量好 1500~2000ml 的水,按時喝完。一段時間后,他明顯感覺血液迴圈改善了,心跳也比以前更穩定,就像給心臟的 “河道” 疏通了,水流順暢了,心臟也舒服了。
除了飲食,李爺爺還特別注重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多人都忽略了情緒對心臟的影響,其實,長期焦慮、緊張的人,患心律失常的概率比情緒穩定的人高 50% 以上。李爺爺以前脾氣有點急,遇到點事就容易上火,一生氣心跳就特別快。醫生告訴他,情緒波動大,交感神經會被過度啟動,導致心臟跳得亂七八糟,房顫發作的風險大大增加。從那以後,李爺爺開始刻意調整自己的情緒。每次遇到讓他著急的事,他都會先深吸一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他還養成了每天做深呼吸的習慣。
研究發現,規律的深呼吸練習能夠刺激副交感神經,提高心率變異性,讓心臟保持更穩定的節律。李爺爺每天早晚都會抽出 10 分鐘,專門用來做深呼吸。他吸氣 4 秒,然後屏住氣 4 秒,最後呼氣 6 秒。這種呼吸方法就像給心臟做了一場 “按摩”,能有效降低心率,提高心臟的適應能力。時間長了,李爺爺自己都能感覺到,以前動不動就心慌、胸悶的情況少了很多,就算偶爾有點心悸,深呼吸幾次也能緩解。
李爺爺保持心臟健康的另一個關鍵,就是堅持每天適量運動。他的運動方式很簡單,就是快走和拉伸。很多房顫患者都不敢運動,生怕心跳加快後房顫會復發。但實際上,科學合理的運動能幫助心臟增強泵血功能,提高心血管耐受力。研究發現,適量的有氧運動可以減少房顫發作的頻率,提高心臟的代償能力,尤其是快步走、游泳、瑜伽等中低強度運動,效果更明顯。李爺爺每天吃完飯後,都會去公園快走 40 分鐘,他會通過手環監測自己的心率,保持在每分鐘 100~120 次之間。這種中等強度的運動不僅不會加重心臟負擔,還能幫助維持血壓、血脂的穩定。
在醫生的建議下,李爺爺每天還會做一些簡單的拉伸動作,比如伸展背部、扭腰、深蹲等。研究表明,適當的拉伸運動能夠降低交感神經興奮度,減少房顫復發的風險。李爺爺做拉伸時,動作緩慢而標準,每一個動作都做到位,感覺身體的每一個關節都得到了舒展。
除了運動,李爺爺還特別在意睡眠品質。過去他總是熬夜,經常看電視看到淩晨才睡。醫生跟他說,睡眠不足會讓心臟持續處於高負荷狀態,增加房顫的風險。研究發現,每天睡眠少於 6 小時的人,房顫的發生率比睡眠充足的人高出 35%。李爺爺聽後,下定決心調整作息。他給自己定了個規矩,每天晚上 10 點半準時上床,早上 6 點半起床,中午再午休 20 分鐘。這樣的作息安排,既能保證夜間的深度睡眠,又不會讓白天犯困。睡眠品質提高后,李爺爺的血壓比以前更穩定,房顫發作的次數也逐漸減少。
就這樣,李爺爺通過飲食調整、情緒管理、適量運動和規律作息,一步一個腳印,把房顫 “控制” 住了。25 年過去了,他不僅心律穩定,整體身體狀況也比同齡人好很多。醫生複查時都驚訝不已,他的心臟功能保持得相當好,血液指標也相對健康。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