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的心理年齡,從心理學角度看是指什麼?
更新于:2025-04-03 09:12:44

心理年齡這個概念,書上是這麼解釋的:是指依照個體心理活動的健全程度確定的個體年齡,在社會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以思維和語言為核心的認知、情感和意志相統一的心理活動過程。

但是這句話從理論理解會比較複雜,還有個解釋會比較接地氣,就是“心智化能力”。平時我們所說一個人的心理年齡是成熟還是不成熟,通常會從心智化來進行詮釋。

這個心智化,是指一個人客觀認識事物,保持在相對穩定且具有合理範圍,試圖嘗試去理解的階段,能否達到具有其年齡階段的水準。

如果能達到,我們就說這個人心理功能健全,心智化能力高;相反則是心理功能不太健全,心智化程度較低,也不具備穩定的人格品質。

什麼情況下會是心智化能力高的表現呢?一般會從三個方面來進行綜合評估。情緒穩定性、認知合理性和行為邏輯正常,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知情意”統一的範疇。

舉個例子。

一對情侶談戀愛,感情還不錯。有一天男的工作比較忙,要加班,於是他打了電話給女友,說抱歉對不起,今晚上要忙工作得在單位里忙通宵,無法跟你出去約會了,能不能改天週末再去?

情緒穩定的物件,就會很通情達理地表示沒關係,你先忙工作,約會去不了不要緊的。反正又不是非得這一天見面,等有空了再聚也行。

很好地就把事情給處理好了。

但要是情緒不穩定,可能此時就會有不同的做法。看到男友不下班陪他約會,她開始起了疑心,認為對方要拋棄她了,外面有了物件。內心擔憂,然後會拚命打電話讓男友進行解釋。

男友忙工作不接,她就拚命地打,打幾十個電話也不甘休,資訊也是發了上百條,言語中有各種詆毀、辱駡的現象。

像這種情況,會是心智化能力低的表現,無法做到情緒的穩定,且認知和行為也具有不合理的特點。

像這種情況,我們就會說這個人不成熟,心理年齡低,外表是大人了,但是做起事情還像小孩子一樣幼稚,其心理年齡不匹配他的生理年齡。

與生理年齡不同,心理年齡有個特點,就是它不是線性成長的,隨著你年齡的增加,必然會有變化。心理年齡是呈階段式發展的特點,它更多包含的是人的心理能力還有功能。

不是說你年齡到了某個階段,心理年齡必然會變得成熟,這種認識會比較片面。

像有的人覺得,結了婚以後有了孩子,他的角色發生變化,成了爸爸媽媽,那麼人就會立馬變得穩重起來,這種思維理解是錯誤的。

角色的變化,不會讓人的心理年齡有大的飛躍,真正讓人的心理年齡變得成熟,心智化能力提升,是需要建立在人格、心智的完善程度,也就是在情緒、認知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這方面的能力,需要在生活以及人際關係的相處不斷磨練,慢慢地讓個體的人格變得穩定。

比如一名大學生,他從來沒參加過工作,想法很簡單,覺得我只要好好努力工作,就能拿高薪;等到進入社會以後,才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努力工作,也不一定能有好的回報。

不是說“我只要努力,就一定能獲得好結果”,人的認知會有一個相當大程度的轉變。

當你的認識不再非對即錯,看問題過於極端,能夠全面的看問題,那我們才能說你的心理年齡變得成熟了,心智化的水準有所發展。

但要是你大學畢業,始終還是想法單純,把人際關係看得很簡單,工作幾年以後也沒有什麼變化,那麼你的心理年齡就會“停滯”,陷入殭化和沒有發展的階段。

一輩子這樣下去,到了四五十歲,也可以說人的心理年齡還是會像孩子一樣不成熟。

所以對於心理年齡,我們得保持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它的存在,不能籠統地認為心理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必然成熟,而是人心智化能力提高之後,才能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