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物理 重在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更新于:2025-04-03 07:26:38

本文轉自:長江日報

學好物理

重在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名師名片

    李志強,華中師大一附中物理教師,競賽教練。所帶學生有3人獲得國際物理奧賽金牌,14人入選物理奧賽國家集訓隊。

    作為一名從教十幾年的物理教師,經常有學生和家長問如何學習物理。論及物理的學習方法,有很多方面可以講,但最重要的還是思維習慣的培養。

    教學的過程中遇到過各種學生,有的學生記筆記非常認真,但要是問一問他筆記裡面記的某個概念是什麼含義,他可能講不出來,有的孩子不喜歡記,但總問為什麼。這些都是思維習慣的差別,注重記憶還是尋求理解,被動還是主動,而這些思維習慣的差別極大地影響物理學習的效果,尤其是進入高中階段以後。

    如何培養好的思維習慣,給出幾點建議。

    ■ 注重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多數人都知道這一點,但具體如何實施呢? 

    物理概念是抽象的,但卻是從大量物理情景和問題中提煉出來的,所以學習和理解概念時要與實例和情景相聯繫,要進行思辨活動。學習新的物理概念時不能只看教輔資料上總結好的陳述,而要仔細閱讀教材以及其他適合自學的書籍,因為這些書裡面會給出相應的情景説明理解。也要認真聽老師上課,因為上課的時候老師會創設各種適合的情景來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加速度是進入高中以來遇到的第一個較難的概念,因為生活中用得很少。學生要通過比較加速度大和加速度小的運動過程的例子、速度大但是加速度小的例子、速度小但是加速度大的例子,來體會加速度的概念。

    學完新課後做課後作業其實就是為了檢驗自己的概念理解是否準確。所以在課後作業中犯錯的題目往往蘊含自己理解的偏差和盲點,要反覆思考、糾正,甚至必要的時候要找同學、老師討論。

    ■ 把握機會觀察和實驗

    觀察和實驗是為了説明自己反覆運用物理概念、規律來思考問題。概念好比工具,工具的運用包含幾個階段,首先了解這個工具是怎麼回事,應該如何用,然後是在不同場合反覆運用,以至於熟練。用物理教學專業的語言表達,就是逐漸形成物理觀念和物理的思維方式。有了物理觀念的人,遇到各種問題和現象,很自然就用物理的方式來思考。比如,當我們看到一個物體沿著斜坡往上走,人們都會覺得奇怪。但如果進一步問為什麼奇怪,有的人只覺得這個現象違背經驗,而具有守恆觀念的人,則會尋找這個奇怪現象背後更深入的原因,比如物體看起來在向上運動,有沒有可能重心其實是在降低?。課本上列舉的一些可以觀察的生活現象、可以用生活物品進行的實驗,都應該積极參與,這比刷多少道題目可能更有用。

    ■ 多參與運動、勞動

    參與運動、勞動、遊戲(是指需要動手操作的遊戲)可以説明孩子建立對物理規律的感知,在學習物理的時候這些積累的感知會幫助他構建情景,從而更好地理解概念、規律。比如,在學習慣性這一概念的時候,很多同學能夠熟練背誦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也能夠說出“慣性大小只與物體質量有關”這樣的陳述,但是他們並沒有真的理解慣性。怎麼看出來沒理解呢?在解答習題的時候,他看到題目陳述物體往某個方向勻速運動,他總覺得物體受到了一個向前的力。這就是沒有理解慣性的概念,因為他的直觀經驗太缺乏,他很少經歷用力擊球以後球自己往前運動的場景和感覺。

    勞動、遊戲也是類似,比如洗碗、洗衣服、晾衣服、掃地、拖地、整理物品、滾鐵環、玩彈珠,孩子的各種感官都在與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打交道,並且孩子還要思考如何很好地完成這些任務,他就會不自覺地運用經驗規律。有的家長和老師只看到了孩子到高中時期物理總也學不好,把原因歸結為孩子沒有物理思維、不夠聰明、花的時間不夠多、刷題不夠等等。但同樣的孩子數學卻能學得比較好,原因是數學本來就是抽象的,所以學習和認知的過程不需要物理世界的直觀經驗來支撐,而物理的學習需要豐富的直觀經驗來支撐,這些經驗就是在平時看起來與知識學習無關的勞動、運動、遊戲之中積累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