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的前半生都是這樣的:
二十多歲的時候,總喜歡參考別人的人生;
三十多歲的時候,總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
等到四十歲的時候才慢慢想清楚,自己究竟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陪我妹去逛街,她說想買個香奈兒的包,小兩萬。
這件事一下子震驚到我了,因為她今年才23歲,剛工作不到一年,月薪八千,全身上下所有存款加起來也就兩萬出頭,買包某種程度上就等於破產。
我問她,是瘋了還是中彩票了,突然要買這麼昂貴的東西。
她無奈地說,公司很多同事都背的大幾千上萬名牌包,穿的用的也有很多都是奢侈品,而她每天背的包都是幾十塊上百塊的雜牌包,穿的衣服全身上下加起來也不過四百,跟別人站一起,就像個土包子,格格不入。
買個大牌包,至少會顯得自己不那麼寒酸。
聽完這話我覺得又好笑又心酸。
好笑是因為,怎麼會有人只是為了面子,把所有的積蓄一下子掏空,讓自己陷入 " 經濟危機 " ;
心酸是因為,我自己也有過這樣的階段,而且我相信,有很多貧苦家庭出來的孩子,都有過類似窘迫的感受。
之前看過董宇輝的一個採訪,他說:
" 我身邊認識的大部分農村長大的孩子,不管他以後取得多大的成就,其實在骨子裡還是有一些自卑的傾向在。
童年的時候因為物質相對的匱乏,就會導致大家對於自己的很多認知理解產生懷疑,所以在很長時間里頭你總覺得,沒有辦法與別人相提並論。
很多時候自卑其實是一種無助感,是一種無力感,是因為外界給不了你的,是因為家庭給不了你的。 "
工作之後,這種落差感、自卑感會在家境殷實的同事、朋友面前變得尤為強烈。
別人動輒就買大幾千上萬的衣服,自己卻連五六百塊的包都捨不得買;
別人換手機就像不要錢一樣,說換就換,自己卻要分期兩三年才能還清;
別人上班開著自己全款買的小汽車,自己卻要早起倆小時趕公交、擠地鐵;
人和人的差距,在那一刻怎麼都消弭不了。
所以有些人在有了一定收入之後,就想通過高昂的物質消費也彌補這種落差,彌補內心的自卑感。
可這樣的落差永遠不會徹底消除,這種彌補方式,也永無止境。
因為你的內心不能自洽,花再多錢、買再多的奢侈品都填補不了精神的缺口。
曾經有個博主分享她在德國的生活經歷,很有意思:
她說,對於很多沒去過德國的人來說,對德國的印象可能是 " 寶馬 " 、 " 賓士 " 、 " 保時捷 " ,好像德國是一個很奢侈的地方。
但是去了德國之後就會發現,德國的街上幾乎全都是矮房子;德國人穿得也不太講究,牛仔褲、衝鋒衣就是日常穿搭,很少見到有人一身名牌背著一個大Logo包在街上走。
她在德國生活十幾年只買過一個一千多歐名牌包,還是剛畢業找到工作時,為了融入金融這個 " 高大上 " 的圈子而買的。
結果去了公司才發現,部門的經理背的也不過一兩百歐的包,其他人背的大多都是一些普通平價的帆布包。
沒什麼人穿特別昂貴大牌的衣服,也很少有人在意身邊的人買了什麼奢侈品。
因為在德國的文化裡面,沒有攀比物質這個基因。
大家不會因為你穿著名牌就高看你一眼,也不會因為你穿著普通就瞧不起你。他們更羨慕那些生活鬆弛、把自己過得很開心的人
比如下班的時候跟幾個好朋友去小酒吧喝酒,周末的時候和家人一起做燒烤,又或者是陪孩子騎單車、打球等等。
這些當下瑣碎而幸福的瞬間,才是他們真正追求的東西。
我想,很多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生活不滿意,忍不住跟別人對比,其實是因為我們想要的東西太多而忽略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也許現在你還買不起一個名牌包,但你可以和三五好友在路邊吃著烤串侃大山;
也許現在你沒有一份高薪穩定的工作,但你可以經常回家陪陪父母;
也許現在你還沒有遇到那個對的人,但你可以一個人帶著耳機,走路、聽歌、看晚霞。
幸福這件事,從來不建立在跟別人的對比之上,而是建立在自己的內心井然有序之上。
" 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
我們終其一生不是為了活成別人眼中喜歡的樣子,而是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