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二次加熱致癌?別慌,這 5 種食物才真得警惕
咱中國人,向來秉持著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對鋪張浪費那是深惡痛絕。也正因如此,很多家庭吃完飯,瞧著桌上還剩下些飯菜,實在捨不得倒掉,便想著留到下一頓,熱一熱接著吃。可您知道嗎,這看似平常的舉動,裡頭可能藏著不小的健康隱患。不信?先給您講個讓人痛心的事兒。
有個 31 歲的年輕小夥,身高 1 米 8,體重 170 斤,平常特愛體育運動,從外表看,那身強體壯的模樣,在旁人眼裡,妥妥的健康典範。可誰能想到,這隻是表面現象。由於工作性質,他經常得加班加點,吃飯也就只能隨便應付,有時候忙起來,吃隔夜飯菜更是家常便飯。
突然有一天,他毫無徵兆地感覺噁心、渾身乏力,那種難受勁兒,讓他忍不住大吐起來,整整吐了一盆膽汁和胃酸。緊急送醫後,初步診斷是吃了剩飯剩菜食物中毒,引發了急性胰腺炎、急性腎衰竭,連帶著急性肝功能也受損了。他被火速推進 ICU,在里頭整整搶救了三天三夜,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看著就讓人心疼。雖說最後脫離了生命危險,可之後又因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反覆住院。命運似乎還不肯放過他,後來他還遭遇了失明,下身也癱瘓了。曾經活力滿滿的他,如今生活滿是艱難,活著都成了一種奢望。
其實,不少人心裡都清楚,隔夜飯菜不太健康,可隨著冰箱在咱生活里越來越普及,大家都把冰箱當成了 “萬能保鮮櫃”,覺著只要把飯菜往冰箱裡一放,就能高枕無憂了。可就是這種疏忽大意的想法,讓類似的悲劇一次次上演。這不,最近網上又傳開了一種說法,說米飯不能二次加熱,二次加熱後會產生致癌物,對健康危害極大。這說法到底靠不靠譜?又有哪些食物是真不能二次加熱的呢?咱一起來探個究竟。
食物放多久算隔夜?
一提到隔夜菜,很多人下意識就覺得,得是放了一整夜的飯菜才叫隔夜菜。但實際上,關於隔夜菜的定義,可沒這麼簡單。從專業角度講,隔夜菜指的是 “烹飪后一段時間沒吃完的食物”,更精確點說,這個時間界限是 8 個小時。所以啊,可不是非得等飯菜放一晚上才叫隔夜。舉個例子,要是您午飯吃得早,晚飯又吃得晚,中間間隔超過了 8 個小時,那這飯菜基本就算是隔夜菜了。不過,時間可不是衡量隔夜菜的唯一標準,食物的儲存方式、所處溫度以及密封性等,也都得考慮進去。
米飯不能二次加熱,否則會致癌?
有人覺得,米飯要是放在室溫環境下,特別容易滋生細菌,時間一長,細菌還會產生毒素,就算二次加熱,毒素也去不掉,長期吃這樣的米飯,就容易致癌。但這麼說,其實太片面了。要知道,不光是米飯,任何食物要是儲存不當,放久了都可能滋生細菌、產生毒素。就因為這個,就把二次加熱的米飯和癌症劃等號,這判斷可太草率了,完全是以偏概全。而且,癌症這病,可不是某一個因素就能導致的,它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像遺傳因素、不良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長期吸煙酗酒,還有職業暴露等等,都可能和癌症掛上鉤。
再者說,要是米飯保存得好,一般沒啥大的健康風險。比如,您把米飯用保鮮盒密封好,再放進冰箱冷藏,二次加熱後,在 2 小時內吃完,這樣操作,米飯還是相對安全的。所以,米飯能不能二次加熱,關鍵還得看保存和食用方式。
真正不適合 2 次加熱的,是這 5 種食物
綠葉菜:亞硝酸鹽的 “製造機”
隔夜的綠葉菜,在放置過程中,會因為酶和細菌的 “搗亂”,把食物裡原本天然存在的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像菠菜、小白菜、生菜這些蔬菜,本身硝酸鹽含量就比較高,在放置時,更容易產生大量亞硝酸鹽。拿菠菜來說,有實驗專門研究過,菠菜炒熟后,就算及時放進冰箱冷藏,放 16 小時後,亞硝酸鹽含量就會升高到 20.5mg/kg(國家標準是 20mg/kg)。要是在常溫下放置 24 小時,那亞硝酸鹽含量更是飆升到 134mg/kg,這數值可太嚇人了。所以,綠葉菜最好現做現吃,別留到下一頓。
海鮮:腐壞的 “高危戶”
海鮮這東西,水分含量高,蛋白質也豐富,這就導致它比禽肉和畜肉更容易腐壞變質。要是把海鮮長時間放在室溫下,或者周圍溫度比較高,海鮮里的蛋白質就會發生降解,產生一堆腐敗變質的物質。這些物質一旦進入人體,很可能損傷肝腎功能。想像一下,原本鮮嫩美味的海鮮,因為儲存不當,變成了危害健康的 “定時炸彈”,多可惜。所以,海鮮要是沒吃完,最好別二次加熱再吃了。
涼菜:細菌的 “溫床”
大部分涼菜,在製作過程中,很少經過高溫殺菌這一步。而且在處理涼菜時,洗菜盆、砧板、刀具這些工具,只要有一個環節沒注意衛生,細菌就可能趁機附著在食物上。就算前面這些環節都做得很好,可咱吃涼菜的時候,筷子翻來翻去、夾來夾去,又會造成新一輪的細菌污染。再加上涼菜的特性,一般吃剩下的涼菜,大家也不會再加熱,因為一加熱,口感就全沒了。這麼多因素加起來,剩下涼菜裡的食品安全隱患得有多大,您心裡大概也有數了。所以,涼菜盡量一次吃完,別留著下次吃。
散裝鹵菜:病菌的 “聚集地”
散裝鹵菜和涼菜有點類似,它沒有任何密封包裝,直接暴露在環境中,這就使得它很容易被環境里的各種病菌污染。而且鹵菜在製作時,加了不少調料,這就導致我們在吃的時候,很難從鹵菜的顏色和口感上,分辨出它到底有沒有問題。再加上鹵菜一般都放在冰箱裡儲存,可就算放冰箱,在各種因素疊加下,也很容易滋生各類病菌,其中嗜冷菌就是典型代表。所以,吃剩下的散裝鹵菜,最好別二次加熱再吃了,以免吃壞肚子。
菌類食物:毒素的 “隱藏源”
一般來說,乾製的銀耳和菇類,不管是室內栽培的,還是野外採摘的,亞硝酸鹽含量相對蔬菜要低一些。但是,如果在室溫下泡發時間太長,或者煮熟后放置時間過久,不但會增加亞硝胺的生成,還特別容易滋生細菌。要是儲存再不當,產生黃桿菌毒素,吃了之後,就可能出現腹痛、腹瀉等難受的癥狀。所以,菌類食物在處理和儲存時,一定要格外小心,盡量別吃二次加熱的。
如何處理剩飯剩菜?
剩飯剩菜直接扔掉,確實挺浪費,可處理不好,又有健康風險,這可讓不少人犯了難。其實,想要科學處理剩飯剩菜,也不是啥難事,只要做好這幾點就行。
剩肉不剩菜
吃飯的時候,盡量先把蔬菜吃完,要是肉類葷菜吃不完,還能留到下一頓吃。因為蔬菜存放時,更容易產生亞硝酸鹽,而且很多營養成分也會流失。所以,綠葉蔬菜和涼拌菜,最好一頓吃完,別留剩飯;主食可以保存 1 - 2 天;畜禽肉類葷菜,保存時間一般別超過 3 天。
處理態度要嚴謹
可別以為把剩飯剩菜往冰箱裡一扔,就萬事大吉了。處理剩飯剩菜,態度一定要嚴謹。世界衛生組織就給出過明確建議:熟食在室溫下不能存放 2 小時以上,得及時冷藏;在冰箱裡存放時間別超 3 天;拿出來加熱的次數,不能超過 1 次。
要科學存放
吃飯的時候,盡量減少筷子等器具對食物的翻動,避免細菌污染。存放剩飯剩菜,要用材質安全、靠譜的保鮮盒。不同的剩飯剩菜,要分類包裝、分類存放,防止交叉感染或者串味。
吃之前必須要 “熱透”
吃剩飯剩菜之前,一定要徹底加熱。把剩飯剩菜加熱到 100℃,並且最少保持沸騰五分鐘以上,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殺死病菌,吃起來才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