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廢掉一個人的會是什麼?
可能你會說是沒學歷、沒能力、沒背景等等。
但哈佛大學有項研究表明:
真正廢掉一個人的,並不是缺乏金錢或能力,而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弱者行為。
這些行為不僅會束縛我們的行動,還會拖垮我們的人生。
01
不學習
人民日報曾提出未來社會會淘汰九類人,其中一類人有個明顯特徵:不學習、觀念陳舊、不接受新鮮事物。
這個時代一切變化都太快了,你永遠不知道它會以什麼方式改變你的生活。
機械臂的誕生,讓工廠里數以萬計的人失去了工作;Sora橫空問世,讓所有視頻從業者如履薄冰…
如果你不學習,不接受新鮮事物,蜷縮在資訊繭房裡,早晚會被時代淘汰。
陳道明每次演完戲,都不急著離開,而是留在片場觀看其他人表演。
因為老演員的表演,帶有那個年代的痕跡,到現在這個年代來演,就有可能脫節。
他是一個老前輩,卻始終抱著學習的態度,觀摩年輕人是怎麼演戲的。
成長是一輩子的事,無關年紀。停滯成長,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別讓學校成為你教育的終點,保持終身學習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02
愛拖延
中國社科院做過一項調查:86%的職場人都患有拖延症,有一半人會把事情拖到最後才做。
拖延就像是一種慢性毒藥,會在悄無聲息間侵蝕你的人生。
作家張皓宸有個讀者,從北京某985大學畢業后,入職一家國內頭部會計事務所。
他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做事拖拉。
有一次,事務所接到重要專案,領導給他分配了任務。
他每天刷視頻、摸魚,直到最後一刻才敷衍著整理出一些基礎數據。
最終他被事務所開除,還被業內列入了黑名單。
法國作家紀德有次談到拖延時說:表面上是拖延時間,實際上是拖延生命。
往後時光,立即行動起來。
今日事,今日畢。
小事即刻做,大事提前做。
不要給自己待機的機會,想做什麼就行動起來。
03
求完美
稻盛和夫在書中提到自己曾是一位完美主義者。
上大學的時候,為了寫出優秀論文,他總會在動筆前苦思冥想。
導師見狀告訴他:“等你想得十全十美再行動,答辯早就結束了。沒有完美的論文,優秀的論文都是改出來的。”
聽了導師的建議,稻盛和夫先粗略完成了論文,然後傾注大量時間修改,最後拿到了年級最高分。
Facebook公司牆上有一句醒目的標語:完成,勝過完美。
再完美的理念,沒有行動只會變成空談;再完美的想法,沒有行動只會變成幻想。
凡事先幹起來再說,當你開始行動,才能找到出路,走向成功。
04
求安逸
看過這樣一段話:
“環境中的舒適區,心理上的舒適區,習慣的舒適區,就如一個又一個的豬圈。
一旦落進去,看似蠻舒服的,有吃有喝有爛泥打滾——但這所有的舒適,都需要你來買單。”
這世上沒有一勞永逸的好事,你選擇了安逸與舒適,危機就會悄然而至。
作家王耳朵有位表叔是80年代為數不多的大學生,畢業時進了國有紡織廠。
當時紡織是壟斷行業,旱澇保收,福利待遇很好,上班就是一張報紙一杯茶。
時間一長,表叔就開始喜歡上了這種輕鬆舒適的日子。
可好景沒幾年,市場放開,民營企業湧入,國企面臨破產,表叔也失了業。
才三十出頭的他,各種工作都幹不長久,最後所幸閒了下來,每月僅靠一點微薄的失業金度日。
一個人想要進步非常艱難,但如果想要退步,只需要讓他貪圖安逸就夠了。
貪圖安逸是天性,但成事需要逆人性。
正如梁寧所說:成就最高的那批人,他們有個很重要的天分——讓自己時刻保持輕微的痛感。
成長,只在不舒服的狀態下才會發生。
05
不自律
你是不是這樣的人:
每到年初,都會列下一大堆目標,存錢、健身、讀書、早睡早起…
想像中的自己應該身體健康,頭腦充實,做事利索,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現實中卻是間歇性鬥志昂揚,持續性偷懶拖延。
德國劇作家卡爾·朱科麥爾說:
“人生一半是靠運氣,另一半則是靠紀律——那是比較重要的一半,因為缺乏紀律你將不知道怎麼處理你的好運。”
當你真正做到了自律,面對的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那是生活中更好的一面。
從現在自律起來,剩下的交給時間。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開始,不妨參照以下幾點,重塑你的生活。
最實用的自律是攢錢,最養眼的自律是健身,最健康的自律是早睡,最改變氣質的自律是看書,最好的自律是經濟獨立。
06
無恆心
《周易》中說:不恆其德,或承之羞。
人如果缺乏恆心、恆德,不能恆久地守持自己初心,常常會因此蒙受恥辱。
平庸的人淺嘗輒止,優秀的人持之以恆。
曾國藩一生都信奉一個“恒”字,他說:人而無恆,則終身一無所成。
卡爾·紐波特也在《深度工作》中寫道:人和人最大的差別,就在專注,守恆。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在一個賽道里,一心一意地去深耕。
人這一生,不求走得多快,但求持之以恆,就像是跑步,上來就衝刺的人往往跑不遠。
欲速則不達,每天進步一點,堅持十年八年,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07
不反思
《終身成長》一書中寫道:痛苦+反思 = 進步。
不懂反省,從不總結經驗的人,總是從一個坑裡爬出,又掉進另外一個坑裡。
財經界領袖埃裡克·豪威爾有個很有意思的習慣。
每個週末晚上,他都會將自己關進書房,不許任何人打擾。
做什麼呢?回顧過去一周的工作。
他反覆問自己:“我這周做出了什麼?有什麼是正確的?還能如何改進工作?”
他一步步追問自己,改進自己,從一個不起眼的鄉下小店員,成長為了美國財經界領袖。
人這一生,試錯的成本是有限的。
通過反思自己,才能避免走更多的彎路。
08
沒方向
作家連岳23歲的時候,他還沒找到人生的方向,每天生活處在擺爛狀態。
直到有個週末,他週六晚上上床睡覺,起床時竟已是周日傍晚。
這次經歷讓他產生了深深的憂慮感:一個人沒有規律,沒有方向,是很恐怖的事。
後來,他開始規律作息、讀書寫作,成了一位專欄作家。
生活沒有方向,就像蒙眼拉磨的驢,只會原地打轉。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首先要明白自己要什麼、往哪裡走。
擁有了明確的方向,才能堅定不移地走向屬於自己的未來。
09
靠別人
《天道》里丁元英有這樣一句臺詞:
“傳統觀念的死結就在一個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總之靠什麼都行,就是不靠自己,所以就只能在精神上跪著。”
凡事指望別人,一味等待他人施以援手,是最典型的弱者行為。
任何時候,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最後希望都會落空。
《永遠不要找別人要安全感》一書中也寫道:
“經濟以及精神獨立,不僅讓人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能讓人在這喧囂浮躁的世界里不會受傷。”
人一生中最大的貴人,不是別人,而是即使遍體鱗傷也始終不放棄的自己。
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自己的人生,靠自己成全。
任何時候,都要記住,人最大的靠山是你自己。
▽
周鴻禕曾經說過:“你混日子,就是日子混你,最後的輸家是你自己。”
人生如行路,下坡路好走,終點卻是無盡的深淵。
生活是公平的,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穫,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