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往後,真正廢掉一個人的,是DeepSeek心態
更新于:2025-04-14 13:05:53

DeepSeek真的太火爆了。

上週末,我去朋友家做客。

敲門時,母子倆正吵得面紅耳赤。

朋友怒斥兒子:你怎麼能用DeepSeek寫作文,去敷衍老師?

兒子滿不在乎回道:DeepSeek寫得又快又好,我費那勁幹嘛。

朋友無奈道:這麼依賴AI,你以後就廢了。

朋友的這句話驚得我一身冷汗:

DeepsSeek什麼都行,我還有什麼用?

正如時評人@吐槽青年所說:

“現在瀰漫著浮躁的DeepSeek心態,幹什麼都寄希望於一鍵AI。

本質上其實一種惰性,投機取巧、急於求成、不勞而獲、替代思考……”

人一旦對AI產生依賴,就會慢慢廢掉。

圖源:視覺中國(下同)

01

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身邊不少人都有了一種AI心態,能用AI完成工作,就絕不親自動手。

尤其是今年,DeepSeek迎來突破,更加智慧、高效。

不知不覺間,人就淪為了替代品。

新聞學教授秦宗財講過這麼一件事。

在一節課上,他給本科生佈置下一篇小論文,沒想到,這次作業的品質出奇的高。

整個專業不僅沒人拖延,而且篇篇格式規範,文通字順。

課堂上,他一時興起就叫上一位同學,分享下論文觀點。

沒想到同學支支吾吾,半天沒說出個所以然。

仔細詢問後,教授才得知論文竟是DeepSeek自動生成的。

教授痛心道:

“以前的本科生論文雖然不規範,缺乏創新性,但或多或少都含有學生的思考與理解。

現在表面上是好看了,實際上學生已經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DeepSeek就如大麻,具有鎮痛止疼的功效。

可一旦上癮,就只會侵害人的大腦,讓人徹底喪失思考力。

02

生物學家拉馬克曾提出“用進廢退”理論。

說的是,生物的器官或能力,經常使用就會變得發達,而如果不常用,就會逐漸退化。

人類的大腦也不例外。

一個人若是長期依賴智慧工具,大腦總停留在舒適區,思考機能也會退化。

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說:在AI技術浪潮中,核心競爭力仍在於人。

因為AI能輕易獲取的資訊、知識,說到底還是人思考的結果。

所以,真正能走在前沿的人,永遠會保持一份思考力。

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就是如此。

20世紀初,電腦在國內開始普及,受到大眾的追捧。

當時很多大學生都推崇計算機應用,但梁文峰卻認為計算機的未來,遠不止於此。

一番深思熟慮後,他將眼光瞄向相當冷門的人工智慧領域。

大學畢業時,同學的論文都是各種應用程序開發,唯獨他提交了一份人工智慧相關論文。

沒想到,他的獨特想法,得到了一家世界500強企業的青睞。

對方直接給出了豐厚的薪資待遇。

師長同學都勸他:“機會可遇不可求,應該牢牢抓住。”

但經過瞭解後,梁文鋒覺得那家企業的研究方向,並不符合自己。

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邀請,選擇自主創業,開發全自動量化交易。

在很多投資者眼中,依靠AI進行交易,簡直是異想天開。

但事實證明,梁文鋒的路選對了。

僅僅10年,他就依靠AI投資,直接躋身國內量化私募領域的頭部,管理資金突破千億元。

到後來,憑藉多年的AI研究經驗,梁文鋒開發出DeepSeek,一舉躋身全球富豪榜。

正是他始終堅持獨立思考,這才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而今,AI普及後,很多事都變得簡單了。

不懂的、不會的、不知道的,可以利用AI尋找現成的答案。

但恰恰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應該去選擇困難模式。

越是發達的智能時代,我們越需要找回自己的思考力。

讀一本好書,看一篇深刻的文章,進行一次有意義的對話……

只有不斷學習、思考的人,才能緊跟時代步伐,永遠不被淘汰。

03

“深圳AI公務員上崗了,公務員崗位將縮減。”

“某某科技公司,接入了DeepSeek,要裁員20%了。”

人工智慧帶來的話題,屢屢重拾熱搜。

不難發現,這些話題有一個共同點:人被AI取代。

其實,DeepSeek剛問世時,有很多打工人歡呼雀躍。

他們幻想AI能説明自己輕鬆完成工作。

但現實卻狠狠地給他們扇了一巴掌:想一鍵AI的人,都被AI淘汰了。

作家李月亮說過:

“這個時代,如果你跑在前面,就會發現,遍地都是機會,一切都欣欣向榮。如果你落後於時代,則會發現舉步維艱。”

在AI時代,你只有在某一領域無法被替代,才能在滾滾時代大潮中立足。

東京有一家動漫工作室。

工作室的原畫師能輕輕鬆鬆月入20萬日元。

誰知AI繪畫誕生后,原畫師的工資直接暴跌至3萬日元。

無奈之下,他們只得用AI畫更多的畫,這才勉強維持住溫飽。

他們彷彿成了流水線工人,變得可有可無。

但東京另有一位原畫師卻不一樣。

他在使用AI繪畫過程中,總覺得AI生成的動漫過於完美。

直到一次,他想到《斷臂的維納斯》,這才恍然大悟:

缺陷也是一種美,而這正是AI所不具備的美學思維。

於是他開始研究“缺陷美學”,故意保留AI作畫的邏輯錯誤。

最終,他的系列作品,被世界知名V&A博物館收藏。

正如商業顧問劉潤說:去做AI做不到的事。

AI不是來替代我們的,而是來重新定義“我們該做什麼”。

當AI負責“執行”,我們就該專注“如何提出問題”;

當AI提供“數據”,我們就該挖掘“數據的意義”;

當AI追求“精確”,我們就該開發“創新”。

所以,今年往後,請學會將人性、情感、創新……融入了你的學習、工作。

只有引爆內驅力,保留思維技能,才能用AI自己加槓桿,讓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04

商業分析師錢敏知說:

殺死你的不是DeepSeek,而是你的工具人思維。

簡單來說,就是很多人只是把自己當作工具,做事範本化、配方。

這類人一旦遇上AI,就會被AI駕馭。

那麼在AI時代,我們該從哪些方面開發思考力呢?

1. 領導思維

萬維鋼說,未來職場上最難被取代的人是項目負責人。

因為AI歸根結底,是工具,是執行者。

它可以寫文章,卻無法決定文章的標題。

它可以規劃路線,卻不能決定目的地。

只有培養領導思維,做自己的決策者,你才能更好地調用AI,為己所用。

2. 共情思維

雖然AI很強大,但是依然有無法克服的弱點,比如情感。

再聰明的機器,也是冰冷的;再強大的算力,也算不出內心的情感。

人與人之間的溫度,是AI無法取代的。

學會敏銳捕捉他人的情感,給出適當的情緒反饋。

當你擁有強大的共情力,才會得到更多的機會和發展。

3. 個性思維

曾有人問作家劉震雲:你會擔心DeepSeek搶飯碗嗎?

劉震雲自信一笑道:

DeepSeek只能把已有的東西進行組合融合,它可以根據《西遊記》寫出《東遊記》,可以根據《紅樓夢》寫出《青樓夢》,但是寫不出《一句頂一萬句》。

所以身處AI時代,請警惕成為模仿者。

少一點跟風,多一點獨立。

你的個性,才是你最大的護城河。

電影《極速傳說》裡,鄭伊健有這樣一句臺詞:人要比車兇。

意思是說,車只是工具,而人才是工具的掌控者。

搭上AI這輛時代列車,確實能加快我們的步伐。

但決定要去哪兒的,卻只有我們自己。

那些只管上車,不加思考的人,終究會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

所以無論做什麼,先摒棄一鍵AI的心態。

保持獨立思考的習慣,堅持終身學習,AI就永遠無法替代你。

來源:每晚一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