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街頭,有一名叫張愛清的“假交警”。
他義務指揮交通35年,有人質疑他“瞎指揮”,有人稱他是“昆明好人”。
事實上,自從姐姐去世后,四十歲的他就成了戶口本上最後的人,全城都在陪他走出傷痛。
“假交警”
“你,咋不拐彎?”
張愛清的手指幾乎戳到司機的鼻尖,含混的方言裹著噴薄的怒氣。
罵完,他還拿胳膊肘狠狠拐了一下,但也只是擦過空氣。
老人站在昆明的街口,穿著泛白、破舊的制服,戴著白色手套,指揮交通。
不到半個小時,他就罵了15個人。
10個電瓶車司機,5個小轎車司機。
“不是,我這不是......”一位灰衣中年男子,剛停穩電動車試圖解釋,抬頭瞥見老人白色帽簷上的“聾子”二字,瞬間噤聲。
老人胸前的鐵哨子,在人流高峰期驟然響起,尖銳的哨聲穿透了喧囂的馬路。
按照老人的講述,以前他每天早上6點多,坐公交車趕往金馬客運站附近指揮交通。客運站搬遷后,他又把執勤點換到另一個人流密集的地方——金馬立交橋至延安醫院路段。
老人的鬢角爬滿了白髮,幾縷白色胡茬倔強地鑽出來。歲月在他臉上刻滿溝壑,乾癟的嘴角,如同風乾的果實。與其蒼老的外表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他的腰板兒溜直,半個多小時,幾乎一直蹦蹦跳跳著指揮,罵人時更是精氣神十足。
他個子不高,習慣跳起腳揮著拳頭,眼睛瞪得大大的,若是有人不聽他的指揮,他就一直罵罵咧咧,不依不饒。
在街頭指揮交通,他看起來正義十足,但實際上常常發出錯誤的指令。
有位昆明司機訴苦,“因為聽他的指揮,我被扣了6分,罰了200塊錢。”
一時之間,很多人都來指責張愛清“瞎指揮”。
奇怪的是,儘管質疑聲不斷,但隨便找個認識張愛清的路人都會說:“他是昆明好人啊。”
遇上闖紅燈的車,他會不管不顧地飛跳著衝到路中間,嘴裏嘰里咕嚕地指著司機大聲斥責。
要是有人騎電動車不戴安全帽,他也會眼疾手快地拽住對方,劈頭蓋臉一通罵。
有一回,一個穿著紅色棉衣,拎著白色大袋子的老婦人,無視紅燈執意過馬路。張愛清見狀著急大喊:“停下,停下!”
紅衣老人大概是沒聽見,依舊慢悠悠地往前走。
這可給張愛清氣得夠嗆,他從背後偷偷飛起一腳,可就在鞋尖快要碰到老人衣角那一刻,他又輕輕收了回來,只是嘴裏嘟囔著罵了幾句,又護著這位同齡人過了馬路。
他做這一切時,車水馬龍的昆明街頭,真交警正在他附近執勤,他們並未阻止這個“假交警”。偶爾看見他錯誤的指揮,也不干涉,但會馬上走過來,站在他身邊指揮交通。
2007年,張愛清獲得了“昆明好人”的榮譽稱號。
從那以後,這個“假交警”,干得更踏實,更來勁兒了。
很多司機都有點“怕”他,遠遠瞧見他的身影,便不自覺地放慢車速,或者主動讓行。
“你看看,我一來,就不堵了。”老人笑得特別大聲,臉上的皺紋都在歡快地遊動。
困在從前
張愛清的家破敗不堪,雜物堆滿了犄角旮旯。
視頻作者“瓜子兒”形容,“房間的灰塵裡,混合著一股奇怪的酸臭味”。
每個月靠800元低保金生活的老人,日子窘迫清貧。白色電鍋沾滿了黑色的污垢,鍋里的剩大米飯,不知道已經過了多少天。
斑駁的牆面上掛著五六件志願者馬甲,記錄著他的公益足跡。每次有志願者去看他,他都說:“做公益叫上我,我願意出力。”
白牆上寫了很多字。比如,床頭牆上歪斜地寫著,“羊肉卷月底吃”。
老人解釋:“羊肉一個月吃一次,平常不吃。”
有一面牆還寫著生活日常提醒事項:
“電器不忘充電!!”
“天天修面,才有臉面。”
牆角地上堆滿了塑膠瓶子,全是撿來的。他說:“我想用賣的錢資助貧困學生。”
問及車禍往事,老人渾濁的眼裡泛起痛苦,“那天我沒去,五個人都翻下去了......”官方記載,其姐1990年因車禍離世,但網路盛傳1996年,其妻及兩對雙胞胎孩子也因車禍殞命。甚至,老人自己也含混不清地說過這件事。
“1976.3.14,1978.2.24”是他寫在牆上的兩組數位,上面還寫著“歷史”。當時,有網友根據時間猜測,這或許是他去世的孩子生日。後來又有人猜測,這可能是他姐姐的孩子。
可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今年1月份,又有博主去看望他。老人拿出了戶口本,婚否一欄,清晰寫著“未婚”!
他對這件事的回答是,“沒結婚,是記憶混亂了。”後來又說,“是聽的人誤會了。”
許多人默契地選擇了不再追問,甚至慶幸,世間沒有這樣的悲劇。
老人的記憶確實有些混亂了,“我今年80多歲了。”他經常這樣跟別人說,但戶口本上顯示,他出生於1950年。
究竟是時間的洪流遺忘了他,還是他有意無意地選擇了忘卻,我們不得而知。
記憶雖然破碎,但老人的善行卻是真的。
有人回憶,“小時候遇見爺爺,他送我過馬路。”
還有人記得,放學突然低血糖,遇見張愛清爺爺,“他塞給我一個麵包。”
一個大學生說,他當年坐公交車被偷走手機,最後是張愛清幫著找回來的,“把手機還給我就走了。”
在他的視頻下方,常能看到網友的留言:“這個老人資助過我。”
但有人問張愛清,到底資助過多少困難學生時,他卻一臉茫然地說:“我一點也不記得了。”
據老人自己講述,90年到96年,他在岔街當過保安。他不僅在工作時抓小偷,也在義務指揮交通的車站抓,最多一次,一天就抓了5個小偷。
“我看他們已經餓得有氣無力,就先買飯給他們吃,然後才把他們送到派出所。”據說,他曾經抓過300多個小偷,還抓過幾個人販子。
“有一次那個刀就懟我腰上了,我反手扣住他的手腕,猛的一用力,刀就咣當掉地上了,我也害怕了。”談起20多年前一次抓小偷的經歷,張愛清仍心有餘悸。
儘管外面會遇到兇險,張愛清也不願回家去。
“我不想回家,在家對著牆胡思亂想,太難過了。”
2016年,張愛清右下肢淺靜脈曲張,進入延安醫院進行手術治療。僅僅手術6天后,右腿纏著綁帶的他就“複出”指揮交通了。
有一年春節,志願者約好去家裡看望他。站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張愛清看見人多車多,又就地上崗開始指揮交通。
或許只有走上街頭,與陌生人溝通,孤獨的他,才熱氣騰騰地活到現在。他一遍一遍跟路人和司機說“注意安全”,在無數次的指揮交通中,彌補著姐姐車禍離世的遺憾。
活著
張愛清經常失眠。
“上當了,網上吹喝牛奶可以不失眠,我今晚喝了一瓶200毫升,到一點都睡不著。”淩晨1點10分,他給視頻作者“瓜子兒”發資訊。
沒人知道,時鐘滴答滴答流逝的夜晚,這個老人到底在想什麼。
曾有一位雲南網友去醫院看望住院的奶奶,遇見過張愛清。他腳上穿著一雙破舊的藍色拖鞋,坐在醫院門口的台階上喝水。或許是天太熱了,也可能指揮交通太累,他孤單地坐了很久。
還有一位網友,曾在公交車上偶遇他。
他穿著那套略顯破舊的交警制服,坐在公交車的最後一排,神情落寞地看著窗外。裝著雜物的小推車立在腿旁,推車上還有一個1000毫升的矿泉水瓶,裝著半瓶喝剩的牛奶。
可還有很多見過張愛清的人說,“他真的特別愛笑。”
他喜歡出門和人聊天,小區門口的保安大叔,賣手抓餅的阿姨,都是他的好朋友。
他聽不見別人說話,並不阻礙他交流,“朋友們用手比劃,或者拿手機在微信上打字讓我看。”
孤獨的張愛清,對朋友也有著特殊的牽掛。
“早上好,逢八例行報平安!收到必復心才安!”
他囑咐朋友必須每隔10天,在微信上報一次平安。
有一回,他清晨6點39分發出的消息,直到下午2點55分才收到回復。
他笑著給別人看微信,似乎在說,“回復了就好。”
據央廣網2016年7月7日報導, 張愛清老人因患有右下肢淺靜脈曲張、右下肢潰瘍、右側腹股溝淋巴結炎,被好心人送到延安醫院。
手術前夜,醫務人員和老人就家屬簽字問題做了溝通,老人有些擔心,經常陪伴他的延安醫院科研部的唐維偉寬慰他:“這隻是一個小手術,手術前簽字是常規程式。”但他特意給唐醫生發了一條短信,大意是:“我在昆明沒有什麼親人,明天手術我本人簽字,萬一出了意外,不用院方負責。”
他還提醒唐醫生,一定要保留這個簡訊證據,不要刪除,又特意寫上日期2016年7月5日19點25分。
“當時收到簡訊,真是心裡震撼了一下,覺得特別溫暖,他特別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唐維偉將這條短信發在朋友圈,瞬間點讚數就滿滿一屏多,評論50多條。
張愛清無保留地愛身邊人,這個世界的愛也在反哺他。據報導,延安醫院腎內科的馮護士與唐維偉自願成為志願者,輪流陪同老人換藥。醫院的職工還開展募捐活動,為老人購買了專門針對靜脈曲張的彈力襪,併為老人籌集了手術費、生活費以及術后護理、營養費。
當這個孤獨又善良的老人,被更多人看見,和他在一起的人也越來越多。
每次指揮完交通,他一路小跑趕公交車,司機都會等他。
走在街上,經常有陌生人跟他打招呼,還有人跟他合影,他總是笑著回應。
很多人去出租屋看他,他一點也不怕被打擾,對誰都特別熱情。視頻作者“瓜子兒”臨走時,老人硬生生地塞給她一罐蜂蜜,還再三地叮囑她,“以後一定要來找我玩兒,就是得早點來,我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
說這句話時,他也是笑呵呵的。
與任何人道別,老人都會扯著嗓子,很用力地喊一句,“注意安全啊!”或許是擔心別人聽不見,又或許是想讓離去的親人也聽見。
2007年獲得“昆明好人”稱號后,時隔17年,再次有人將鏡頭對準他,張愛清的故事跨過幾十年依舊感動了無數網友。
“爺爺地址發給我,我給他寄個助聽器。”
“有管道可以給爺爺買點東西嘛,我想給爺爺買點吃的。”
“我想給爺爺捐點錢。”
大家紛紛留言表達關心,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看見視頻里一閃而過的老人微信收款碼,就直接給他轉錢,想讓他減輕一下生活壓力。
但老人從不覺得自己生活很艱難。一位視頻作者去看望張愛清老人,問他:“您有什麼困難嗎?”
他說:“沒有,我就是想多活幾年。”
義務指揮交通這個事兒,他打算一直做到自己干不動的那一天。
日復一日,這個胸前戴著鐵哨子,帽子寫著“聾子”的老人,仍執拗地守在昆明的街頭。
這座包容他的城市,眼前也全是他想保護的人。
來源:知音真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