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爸爸輔導兒子氣到心肌梗死:中年期碰上青春期,請學會三件事
更新于:2025-04-02 12:48:05

輔導孩子寫作業,是危及親子關係的第一殺手。

這不,浙江的一位張先生就中招了。

張先生40歲出頭,作為80後一代,他的生活重心除了工作之外,幾乎都放在了兒子身上。

今年兒子要中考了,張先生比孩子還焦慮,幾乎每晚都盯著孩子寫作業。

除了校內作業之外,他還額外給兒子佈置了很多高難度“加餐”作業。

正處青春期的兒子很是不滿,兩人也經常為解答作業發生爭執。

這天,吵著吵著,張先生只覺胸痛難忍,連呼吸都變得困難。

妻子趕緊撥打了120,將張先生送到了醫院。

經過醫生診斷,張先生確診為心肌梗死。

有人說,每個輔導作業的家長,都是暴走的邊緣人。

這話真不假。

但比起雞飛狗跳的陪寫,我們更要明白:

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最節能的活法,其實是學會三件事——裝傻、閉嘴、隱身。

圖源:視覺中國

“父母越全能,孩子越無能。”

人到中年,身為父母最大的自作聰明,就是任何事情都顯得比孩子聰明。

有時候,恨鐵不成鋼,我嘴裏忍不住會說出這樣的話:

“媽媽當年如何如何,怎麼你現在就這樣呢?”

漸漸地,我發現兒子越來越喜歡懟我。

對我偶爾輔導錯的題目,他會小題大做,大加諷刺。

仿彿我的錯誤,就是他的成功。

我意識到:

我的“能幹”,擠壓了他的自尊。

這一切,就像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宋倩。

作為金牌物理老師,她一個人將女兒英子拉扯大,也將自己全部的愛傾注到了英子身上。

英子的飲食起居、學習規劃、人生理想,宋倩都要一手把控。

甚至,為了全方位照顧女兒,她還特意辭去學校的工作,在家裡專門監督英子學習。

在宋倩“事無巨細”的照顧下,英子考取清華的勝算越來越大。

但與此同時,英子也活得愈發壓抑。

終於,在一次激烈的爭吵過後,英子徹底崩潰,她哭著對宋倩大喊:

“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點擊播放 GIF

《菜根譚》有言: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

青春期就像一幅畫。

儘管很想鋪滿畫幅,但我們卻不得不學會如何去留白。

所以,我開始練習三件事:

裝傻,閉嘴,隱身。

不要凡事都顯得比孩子更懂。

也不要凡事都說教個不停。

更不要隨時隨地,在他頭頂盤旋不已。

就像作家麥家一樣。

他的兒子青春期時特別叛逆。

他將自己封閉起來,整整三年不與麥家交流,甚至一度想要離家出走。

麥家在與兒子溝通無果后,放棄了強行撬開兒子的心房。

一次,麥家發現兒子正在搗鼓一些電子產品,出於好奇,就問了一句:

“這是什麼?”

沒想到,正是這句不經意的話,讓兒子開口與他講話了。

這句話,成了父子倆溝通的契機。

麥家開始有意無意地與兒子聊起電子產品。

從手機到電腦,越聊越深入。

兒子原本緊閉的心門,也在一次次的交談中,悄悄打開了一條縫。

後來,麥家的兒子順利考入了大學。

回望那段難熬的時光,麥家感慨道:

“青春期是一種危險,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我們作為長輩,只有一種選擇,就是説明孩子變成一朵花,抹平尖銳的地方,幫助他們度過最搖擺不定、定時炸彈的這樣一個階段。”

圖源:視覺中國

青春期,退後一步,海闊天空。

心理學家武志紅就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我想,青春期就是如此。

父母對孩子最深沉的愛,從不是將他塑造成你想要的樣子。

而是令他有能力變成他想要的樣子。

所以,裝傻,讓他去思考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所以,閉嘴,讓他不用總花精力去對抗說教。

所以,隱身。

他需要你,你出現。

他不需要你,你消失。

《小王子》中說:

“最重要的東西,有時用眼睛看不見。”

我想,這就是青春期吧。

有些成長,不是眼前就看得見。

有些關愛,往往在沉默中,才會生根與發芽。

圖源:視覺中國

來源:二孩媽媽進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