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不吃肉的人」:堅持素食后,身體怎麼樣了?
更新于:2025-04-14 12:42:09

“我好多吃素菜的朋友都去世了。”

在前不久熱播的一檔綜藝中,74歲的劉曉慶分享了自己對素食主義的看法。她提到,老友陳祖榮曾堅持素食長達16年,後期因營養攝入不足導致骨質流失嚴重,健康情況持續惡化,最終不幸離世。

這番言論迅速將“吃素是否健康”的話題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在社交媒體上,圍繞素食利弊的討論愈發熱烈,有網友以素食名人的健康情況舉例分析,將大S因流感離世與她曾長期吃素聯繫起來,也有人提到方大同生前身體欠佳,認為這或許與他的素食習慣有關。

在“均衡攝入肉、蛋、奶”成為主流營養建議的當下,關於素食是否不健康的質疑聲此起彼伏。也有觀點認為,個體經歷不代表整體,不能因為個別案例徹底否定素食。

眾說紛紜中,我們不禁好奇:長期吃素,身體究竟會有怎樣的影響?

對於堅持素食的人而言,這樣的選擇又意味著什麼?

01

從無肉不歡到葷腥不沾

清晨,天光漫過窗簾,蓓汀的廚房裡瀰漫著淡淡的豆香。鷹嘴豆搭配燕麥和奇亞籽,一同翻滾成粥,最後撒上一撮薑黃粉和肉桂粉,這便是蓓汀一天中的早餐。

今年25歲的蓓汀常年居住在香港,從2023年8月起開始嘗試素食,到如今已經堅持了一年多。

是什麼促使她選擇吃素?蓓汀說,最初的動力是來自對健康的考慮。

過去的她頓頓不離肉,很少吃蔬菜,“飯可以不吃,肉不可以沒有”。然而,這種飲食習慣為她帶來了不少煩惱。蓓汀從小體毛較重,讀高中時還曾在一個學期內迅速增重20 斤,不只臉上爆痘,月經也遲遲不來。去醫院檢查后,她被診斷為多囊卵巢綜合症。

在查閱相關資料時,蓓汀瞭解到這種疾病與體內激素分泌異常有關,可以通過少吃高脂肪肉類緩解癥狀。當時的她難以想像不吃肉的生活,但這個建議像是一顆種子,悄悄埋進了她的心裡。

真正讓蓓汀下決心改變的,是一次與網友的對話。2023年,蓓汀認識了一位網友,也是她所遇見的第一位素食者。聊天中,對方分享了自己選擇吃素的原因:減少對動物的傷害。

這個理由觸動了蓓汀,也讓她重新想到吃素這件事,並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嘗試吃素。

曾堅持素食五年的珍妮,選擇吃素的起因則更為隨性。她回憶,自己是在2016年開始嘗試素食的。那一年,受社交媒體推動,以及公眾對健康、動物福利和環境保護等議題關注度的提升,素食理念在網路上逐漸走紅。谷歌搜索數據顯示,“素食”一詞的搜索量在當年顯著上升。

珍妮通過網路瞭解到素食可能對身體有益,她也希望藉此機會改變生活方式,於是開始踏入素食的世界。

素食並非只吃蔬菜水果,根據飲食習慣的不同,可分為多個類型:其中,“純素”指完全不食用任何動物性產品,包括肉類、蛋類及奶製品;“蛋奶素”則在植物性飲食的基礎上,適量攝入蛋類和奶製品。此外,還有一些較為靈活的素食形式,例如“海鮮素”或“彈性素食”,允許食用魚類或少量動物性食物。

為了確保蛋白質的攝入充足,珍妮選擇了“海鮮蛋奶素”,以素食為主,偶爾吃海鮮、雞蛋和奶製品。由於她原本的飲食結構以碳水為主,不太愛吃肉,因此這場“由葷轉素”的轉變對她而言不算困難。

對於自稱曾是“肉食動物”的蓓汀來說,從頓頓吃肉到葷腥不沾的過程卻並不輕鬆。

剛開始吃素的那段時間,儘管她保持著規律的一日三餐,卻總覺得吃完還是餓,缺乏飽腹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她通常會吃得更多。偶爾,蓓汀也會想念肉的味道,這時她會選擇吃口感接近肉類的素肉,“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喜歡吃肉的人,所以當時想先拿素肉過渡一下,讓我更順利地進入素食狀態。”經過兩個月的調整,蓓汀慢慢適應了素食生活。

和蓓汀的經歷類似,今年27歲的薇薇也經歷了一段不那麼容易的轉素過程。薇薇回憶,剛開始吃素的第一周特別難熬,甚至產生了放棄的念頭。過去她有吃夜宵的習慣,一到半夜就覺得饑餓難忍,“餓到想啃床”。

這樣的情況在一周後有所緩解。薇薇逐漸適應了吃素的狀態,並摸索出“少食多餐”的辦法來説明自己調節饑餓感。慢慢地,她開始覺得,其實吃素“也沒那麼難。”

02

素食的利弊:

飲食對健康的影響很複雜

“吃素會給身體帶來怎樣的變化?”這是人們對素食主義最常見的好奇之一。對此,蓓汀表示,自從開始吃素后,她感覺身體變得更加輕盈。

過去,蓓汀幾乎每天都吃肉,蔬菜攝入很少,導致腸胃功能不太穩定,經常腹瀉或便秘。而在吃素后,大量蔬菜的攝入帶來了豐富的膳食纖維,改善了腸胃狀況,“吃素后我完全不便秘了”。

薇薇也有類似的感受。自從開始吃素,她感覺腸道每天處於乾淨的狀態,舒適了不少。薇薇注意到,吃素后她的身體圍度有了明顯變化,腹部的贅肉逐漸消失,臀部和大腿也變得越來越纖細。

除此之外,薇薇發現,吃素還説明她保持了更穩定的情緒。與以前相比,她變得不那麼容易生氣,在她看來,自己的整體運勢和磁場似乎都在變得更好,整個人感覺事事順心。

女星張靜初就是一位素食主義者,曾公開宣導吃素,也因此飽受爭議。

然而,吃素讓她們身體輕盈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難以忽視的困擾。薇薇發現自己的發質變差了。她的頭髮曾經濃密光滑,常有人說她的頭髮可以直接代言發膜。可自從吃素后,頭髮開始變得乾枯,顏色逐漸褪成了板栗色。

其次,薇薇的皮膚狀態也發生了變化。吃素后,她的皮膚不怎麼出油了,卻變得非常乾燥,有時還顯得有些鬆弛。她推測,這可能是皮膚水分和膠原蛋白在流失的原因。

在薇薇遇到的所有問題中,最嚴重的還是月經紊亂和甲狀腺問題。自保持素食起,她的月經不再規律,時常停經或延經,內分泌嚴重失調。由於她本身的甲狀腺就不大好,吃素加重了這個問題,導致頸部有些腫大。

十年前曾嘗試過素食的羽佳表示,吃素除了容易感到餓外,身體並沒有明顯變化。珍妮也是如此,在堅持素食五年期間,她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況似乎沒有太大改變,既沒有更健康,也沒有更虛弱。

不同的人在選擇吃素后,身體的反應各有不同。那麼,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長期吃素健康嗎?

吃素的益處主要集中在心血管健康和降低癌症風險上。以英國EPIC-Oxford研究為例,經過18年的追蹤研究,涉及48188名參與者。研究發現:素食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了12%,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下降了19%,結直腸癌的風險降低了29%。

不過,研究也發現素食者的中風風險上升了20%。研究者推測,素食者中風風險偏高或許與其較低的膽固醇水準以及較缺乏維生素B12有關。關於癌症風險,英國生物樣本庫的研究表明,素食者總體癌症風險降低了14%。該研究認為,保持素食可能通過減少紅肉攝入、增加纖維攝入,説明降低癌症風險,但因果關係仍需進一步驗證。

來自英國生物樣本庫癌症風險的研究,圖源BMC Medicine

飲食對健康的影響是複雜且多維度的。目前,學界仍在持續進行關於素食的研究,吃素是否能提高健康水準尚無定論。如《廣州日報》所報導,對於這類研究的解讀,不能一概而論。吃素是否能降低死亡風險,不僅與飲食相關,還與多種社會、環境等因素密切聯繫。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醫學中心的助理研究員杜鴻禕表示,合理的素食飲食可以降低缺血性心臟病和患癌風險,但在全因死亡風險上,素食者與有健康意識的非素食者之間並沒有明顯差異。

他指出,長期且極端的純素食可能導致營養不足,例如蛋白質攝入不足可能導致肌肉流失,缺乏維生素B12可能增加神經損傷的風險,而鐵吸收率較低則可能引發貧血。因此,如果選擇素食,需要特別注意補充易缺的營養素,比如通過混搭雜糧、豆類、菌菇和海藻等食物,確保蛋白質與礦物質的攝入,並定期體檢,及時調整飲食或補充劑。

為了更加健康地堅持素食,蓓汀自學了很多營養學和中醫學知識,豐富自己的飲食結構。她在每餐中搭配豆腐、腐竹和蘑菇來補充蛋白質,同時額外食用堅果來補充鐵和鈣。此外,她還準備了營養酵母來保證維生素B12的攝入。

蓓汀注意到網路上關於大S、方大同等素食名人的討論,部分網友認為他們的早逝與素食有關,但蓓汀認為這些言論過於牽強。“早逝人群中吃肉的也很多,但只要有素食者去世,就會把這個標籤附加上,彷彿強行尋找一個共同點。”

在蓓汀看來,素食並不等於“不健康”,也不完全等於“健康”。堅持素食最重要的一點,是確保合理的營養搭配,“吃素的方式很重要”。

03

吃素還是吃肉,

相互尊重更重要

對於許多素食者來說,如何均衡營養、保持健康通常是邁出吃素這條路的第一步,更棘手的問題往往是外界的質疑與壓力。

最直接的壓力來自家人善意卻固執的勸導。珍妮在決定吃素後,告訴了自己的家人。但在一次家庭聚餐中,家人卻謊稱肉餡餃子是素餡,勸她吃下。珍妮咬了一口便察覺不對,立刻跑到衛生間吐掉了肉。

珍妮回憶,當時之所以反應強烈,是因為覺得家人沒有尊重自己,“我已經明確表達過了,為什麼還要用類似誆騙的方式讓我違背意願?”

看到珍妮吃素的態度如此堅定,家人不再干涉,只提醒她一定要注意營養。

在薇薇這邊,家人對她吃素的態度則經歷了三重轉變:從反對到妥協,再到尊重。

起初,母親反對她吃素,擔心影響身體健康。薇薇和父母多次溝通,解釋自己希望通過吃素保護動物。即便如此,父母仍然會做葷菜,試圖讓她改變主意。意見無法統一,薇薇便很少回家吃飯,一度選擇在外用餐。漸漸地,父母開始妥協,每次吃飯都特意為她準備一兩道素菜。

後來,薇薇的父母甚至會主動和鄰居提起這件事,解釋“女兒吃素是因為心地善良”。這種小小的變化,讓薇薇感受到,他們的態度已經從妥協走向真正的尊重。

除了來自家庭的壓力,吃素者還常面臨社交場合的困擾。蓓汀提到,外出聚餐時難以始終堅持純素,有時為了給對方“面子”,她也會吃些肉蛋奶。比如最近一次和同事聚餐,餐廳的蛋奶素食物售罄,她只好吃了一點海鮮。

蓓汀說,剛轉素時,很多朋友都很體貼,會讓她挑素食餐廳。但有一次,一位朋友提前強調自己必須要吃肉,讓蓓汀挑個大家都能吃的餐廳。那番話讓她有點受傷,感覺自己沒有被朋友們接納。

但她後來反思,其實對方的要求並不過分。就像自己不想為一頓葷菜買單,朋友可能也不想為一頓素食花錢。“當時我剛轉素,特別敏感多疑,害怕別人不接納我。事實不是這樣的,只是我把自己的需求擺在了別人前面。”

從那以後,蓓汀更注重共同聚餐的朋友的感受,有時還會主動勸朋友點葷菜吃。她坦言,這樣的行為多少有些矛盾,自己為了減少肉類消耗才吃素,卻又鼓勵身邊人吃肉。

朋友提醒她,這或許是因為她太害怕被當成“異類”。

去年諾獎得主韓江的小說《素食者》中,主人公英惠因一個夢境而對吃肉產生強烈排斥,進而拒絕所有與肉相關的食物。她的堅持遭到了家人的反對,在勸說英惠吃肉失敗后,她的父親強行掰開英惠的嘴,將一塊肥肉塞了進去。

書中,主人公的母親對她說:“你現在不吃肉,這世界上的人們就會吃掉你”。

在現實中,素食者也常常被視為“不合群”的存在。蓓汀認為,任何不同的選擇都容易被視作異類,尤其在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國內,很多人特別在乎“能否吃到一起”,素食因此顯得格外不合群。

面對他人好奇或不解的目光,薇薇通常只簡單解釋“因為信仰原因吃素”,不願多費口舌。她覺得,真正理解保護動物發心的人很少。

後來因長期月經不調,薇薇恢復了部分肉食。身邊人普遍對此表示贊成,她外出聚餐社交的頻率也有所提升,但她內心依然對無法堅持素食感到有些遺憾。

珍妮近年也重新吃起了肉,希望改善身體狀態,提升運動表現。但她從不後悔那五年素食經歷。她覺得,過去能堅持五年素食的自己很棒,現在大口吃肉、擼鐵健身的自己也特別了不起。吃素還是吃肉,都是那個階段最適合她的決定。

在羽佳看來,吃素或吃肉是個人選擇,關鍵是要尊重他人、不極端:“吃素的人別勉強他人,注意營養搭配;吃肉的話,也別濫殺、別浪費。”

如今,蓓汀與朋友們已經形成了飲食上的默契。聚餐前大家會相互協商,一起選擇餐廳,她也會注意不刻意宣傳素食,努力做一個“不令人生厭的素食者”。她稱,在“吃”這件事上,素食者和肉食者可以相互尊重,共同享受食物帶來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