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文學與嚴肅文學的「口味鄙視鏈」是否阻礙了閱讀生態的多樣性?
更新于:2025-04-14 12:08:29

我之前有段時間特別喜歡看那種鱷魚、鯊魚、蟒蛇等相關題材的電影,這類電影的情節都非常類似,都是一群人不聽勸阻去河邊、海邊、海島玩,或因為故意尋求刺激進入了鱷魚、鯊魚等的活動區域。然後,這個小團隊里的人就開始作死,一個個的被鱷魚、鯊魚、蟒蛇等吃掉,最後所有人都死了或者只有一兩個人逃出來。

這個情節大致就是這樣,基本已經形成了套路,甚至你可以在開頭一看這幾個人,就知道一會誰先死、誰後死以及最後誰能活下來。過去這十幾年,中國的網路大電影也有很多類似的題材——其情節與美國的電影還是比較類似的,就算是這類電影的漢化版吧。

如果你讓我給這些電影打分,滿分十分的話,我最多也就給它們三四分,但是這不妨礙我有時間還是願意找一兩部來看。而有些電影,雖然我看不下去,但是如果他們真的值七八分,我也依然會給他們打七八分。

我覺得很多人在評價類型文學(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也可以擴大到商業電影、藝術電影之間的區別時,會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嚴肅文學與通俗文學是徹底隔離的。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說他讀嚴肅文學,就不會喜歡看通俗文學,而一個人喜歡通俗文學,就代表他不會讀嚴肅文學。然而,放在現實中,這並不成立。

假使我們按照“嚴肅文學”偏嚴肅、“類型文學”偏娛樂的刻板印象來講,喜歡類型文學也是人之常情——因為人不可能總是嚴肅的,日常也會有娛樂需求。既然人都有放鬆娛樂的需求,那麼即便是嚴肅藝術的創作者,去接觸類型藝術業非常正常。

我之前寫的文章里有一部分是跟網文有關的,很多人看完我寫的東西之後都會認為說我瞧不上網文,認為我這是在打壓網文。這實際上是誤解了我的意思,我一直沒有否認過娛樂是人類的基礎需求之一,承認任何一種能夠滿足人類需求的藝術樣式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喜不喜歡”和“好不好”是兩回事——因為“喜不喜歡”遵從的是自己的標準,“好不好”遵從一個共識性的標準。

“鄙視鏈”這個東西只能存在於人與人之間,而不會存在於物與物之間。這就是說,一部文學作品自己是不會有“鄙視”另一部文學作品的意識的,能夠通過文學作品進行“鄙視”的只是閱讀作品的人。

對於文學閱讀,我個人是不存在什麼鄙視鏈的,不認為一個人看什麼會比不看什麼更高級。同時,我也習慣於更直接地表達自己的好惡——只是我自己在日常的表達中會有意對此進行區分。比如之前我在一個問題的回答下,就曾經表達過我對閻連科的不喜歡,但那個回答就被很多人批評,說“文學博士就這水準”等等。如果你仔細去看那個回答,會發現我對於閻連科的不喜歡是對這個人的,並沒有對其作品做出過負面的評價。此外,我之前也還說說過我不喜歡《紅樓夢》——這同樣也不代表我否認它的價值。

這就是我一直以來的一個態度,“好不好”和“喜不喜歡”是兩回事。你說一個文學作品好或者不好,得需要有憑有據,但喜不喜歡就純看個人心情。既然喜不喜歡這個事是純看個人心情的,那再搞個鄙視鏈,也就沒多大意義了。

我在回答中對某些人的觀點持有的批評,來自於很多人無法區分“好”和“喜歡”,往往直接將“喜歡”當成“好”。對此,我之前用《三體》舉過例子,說“《三體》是一部優秀的小說”、“《三體》代表了中國當代科幻小說的最高成就”等等,都是沒問題的。但如果非要上升到“《三體》是中國當代文學巔峰”、“《三體》的想像力錘爆各種當代文學,所以它的價值最高”等等,這就是另一回事了。因為這些言論涉及到了一些文學的根本性問題,比如如果非要用想像力的高低來判斷文學作品的水準,那是不是說現實題材的作品就沒有價值?如果想像力高的高低就能代表文學水準的高低,那文字之於文學的價值是什麼?這些問題就是需要說清楚的。

當然,要判斷一個作品好不好,是需要有一些背景知識作為基礎的。起碼,你得了解文學史發展的大致脈絡和各個時期代表性的作品,然後才能以此為座標來對一個作品進行評價——這些東西是需要具體的知識的,不是天分可以彌補的。但現實中的普通讀者往往缺乏這個經驗體系——畢竟,漢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這些專業的招生名額佔大學生的總數比例是極低的,大部分人閱讀文學作品都是根據自己的興趣來的,對文學作品的評價也是“我覺得好就是好,你說他不好就是們這群老不死的在打壓年輕人”。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我的確有所批評的話,那麼我針對的物件也不是作品,而是一部分創作者以及部分讀者——因為他們使用了錯誤的評價標準。

若用生活中的例子打個比方來說,嚴肅文學作品好比是高檔茶葉,類型文學就好比立頓的茶包,他們面對的是不同的消費物件。同時,喝好茶的人不想折騰喝個茶包,喝茶包的人想嘗嘗好茶什麼味,這也都是正常的,並不是說這兩類人都絕不會碰對方的東西。我所反對的是“看我們立頓一年買幾十億美元,你那茶葉才賣多少錢”、“我們立頓都是工業化生產,你還人工炒制,多落後”、“你看看現在喝立頓的幾個人,喝你們茶的幾個人”等等論調。因為這些觀點在邏輯上存在的問題都是把銷量、用戶數量當成了唯一的評價標準。

基於這些,我對於文學作品閱讀的態度是完全開放的,就當成個玩就好,挑自己喜歡的去看,也不必過度理會別人的意見。如果一個人僅僅是因為聽說別人看了什麼作品,就對他人嗤之以鼻,這種不友善人也還是遠離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