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超市裡碼得整整齊齊的進口水果,總會想起小時候在山野間隨手摘的野果子——那些不用掃碼支付,卻要跟鳥雀搶食的天然零食。
最近在攀枝花和西雙版納的旅居,逛山裡人挑著數量有限的野果子、跟本地人一起趕擺,讓我找回了這種「野性消費」的快樂。
長得像土豆,第一次買,買的時候還是硬的,努力撥開吃,非常澀,完全下不了口。
原來需要大概放一周後,等到變軟才可以吃,類似於柿子,有一點清香。心急吃不了甜心果。
學名叫密花鬍頹子,表面像長了麻子的番茄兄弟,實際是酸甜江湖的掃地僧,跟番茄完全不是一個味道。
純甜款像初戀,酸甜款像婚後生活——越吃越上頭。個人覺得酸甜味的更絕,很有層次感,讓人回味,是以後都會想吃的那種。
遇到的話,你試試看,它的核很有意思!
一顆顆像葡萄似的小果子,也叫做滇橄欖,口感脆脆的,但味道澀到懷疑人生。我們在吃辣椒拌水果的時候嘗試了下,是不敢再試第二次的那種。
本地人說可以治療感冒、發燒、咽喉痛、牙痛等......可是那麼澀,莫非以毒攻毒才是終極奧義?
皮比較脆,好剝,果肉是米黃色的,口感偏脆,氣味是榴槤和鳳梨蜜混合的感覺。
據說含有對人體皮膚有益成分,可以淡化色斑、消水腫,印尼姑娘經常將它作為「美容水果」食用。
在水果中,它是鉀含量最高的品種之一,果膠含量也很豐富,對人腦有益,因此被封為「記憶之果」。
肉質軟綿綿的,非常甜,糖分爆表,核很多,值得一試!
市場上有綠色和黑乎乎的兩種賣相,後者一般更便宜,是熟透了,買回去當天就得吃,不及時吃就爛給你看。
人少更推薦買中號的,太大一頓吃不完(因為甜)。
很多景點都有,開一個口,吸著吃。
開個口嗦半天,收穫一臉迷茫:我到底在吃啥?
味道有點像黃瓜,但有點澀,個人不喜歡...不會復購。建議改名叫「遊客好奇心收割機」, 野果子的生存法則:長得越怪,混得越開 。
全都是成串的小番茄,圓潤飽滿,看起來特別誘人。
9分甜1分酸,汁水充足,感覺剛剛好。
還有這兩個顏色的↓↓
平時咱們看到的草莓都是三角的,市場有非常多的長條草莓,同樣也很好吃,價格3元左右,每次我都可以買一堆。
這裡山裡的老婆婆運來的,一共幾十顆,賣完就收攤回家。
我挑了最飽滿的,雖然民宿老闆說這個也還有些生,但遇到它的那一刻就按耐不住。
5元一個,回家給它做一個「暴躁向日葵」的造型,哈哈哈↓↓
吃光光↓
不僅有藍莓味,而且帶著果香。按理說,果香是嗅覺,但它的果香竟然能吃出來!
盒馬69一斤,攀枝花30-35一斤,我每天都能吃掉兩斤!
看,它比大拇指還大↓↓
口感脆脆的有一點顆粒感,像梨子。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做果汁。
它的營養豐富,是美容養顏和減肥的好選擇。可以一直吃!
十元4個,鳳梨味濃郁。一定記得讓老闆削好,這工作量可非常大。
市場上的水果很多,花花綠綠,還有些正經果子,給你看看,解解眼饞。
非常飽滿的牛油果↓↓
還在繩上的椰子,不過這種椰子更適合吃肉↓↓
按串賣的香蕉、芭蕉↓↓
鳳梨蜜,有在樹上的、有在攤位上的↓↓
又大又綠又飽滿的芒果↓↓
這些野果子和正經果子的錯版,或許登不上米其林榜單,但它們裹著山風露水,藏著最生動的童年滋味。
下次遇見,不妨試試,不管合不合口味,都是一次體驗。 @知乎美食